大陸首例AI生成圖片侵權案判決出爐 轉載圖片賠逾2000元
大陸首例AI生成圖片著作權侵權案日前判決已生效。圖爲原告李昀鍇使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生成的人像圖片。(翻攝自澎湃新聞)
人工智慧(AI)創作的作品是否應當給予智慧財產權保護?世界各國仍在探索。大陸首例AI生成圖片著作權侵權案日前判決已生效,原告勝訴後放棄被告5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2170元)賠償,但判決也意味着法院對AI繪畫大模型使用者在生成圖片上享有創作權益給出了首次認可。
澎湃新聞11日報導,2023年2月24日,90後的職業律師李昀鍇使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透過輸入數十個提示詞,設置相關迭代步數、圖片高度、提示詞引導係數以及亂數種子等,生成了數張人像圖片,並以「春風送來了溫柔」爲名,發佈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上。
2023年3月2日,百家號一自媒體帳號發佈名爲〈三月的愛情,在桃花裡〉的文章使用了李昀鍇製作的圖片。李昀鍇認爲,對方未獲得他的許可就截掉了他在小紅書平臺有署名浮水印進行發佈,侵犯了署名權及資訊網路傳播權。5月25日,李昀鍇起訴被告劉某一案在北京立案,8月公開審理。
這起案件前後共經歷5次開庭審理。報導指,此案最關鍵的爭議在於,李昀鍇基於自己設定的提示詞和參數,使用模型製作的圖片是否構成作品,以及構成哪一種類型的作品。
法院最終判決,被告在判決生效之日起7日內,在涉案百家號上發佈聲明向李昀鍇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500元。但李昀鍇最終放棄接受,並表示「這個案子無論上訴或者不上訴,我們都已經達到目的,即希望法院給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據悉,被告不打算上訴。
北京互聯網法院在判決書中認爲,構成涉案圖片的線條和色彩基本上是模型「畫」的,這與人們之前使用畫筆、繪圖軟體去畫圖有很大的不同。但另一方面,李昀鍇通過輸入提示詞、設置相關參數,並不斷調整修正,最終獲得涉案圖片,體現其個性化表達,所以涉案圖片具備「獨創性」要件。
法院認爲,涉案圖片符合作品的定義,屬於美術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另法院經審理認爲,被告侵害了李昀鍇就涉案圖片享有的資訊網路傳播權;涉案圖片從小紅書平臺上下載後應當載入有平臺和用戶編號的浮水印,被告去除浮水印的行爲侵害了原告的署名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判決引起大陸法律界熱議。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姚志偉認爲,該判決在思路上可以進一步優化,「如果人的創作和機器的創作同等受到保護,在機器創作達到成本極低、量極大的情況時,可能也會造成對人創作的擠壓,人們自我的創造動力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遊雲庭則認爲,根據《著作權法》的傳統理論,人創作的作品才受版權保護,生成圖片的門檻太低,方式太便捷,且人工智慧的軟體可以大規模複製,只要算力足夠,短時間生成海量的圖片完全沒有問題。「如果這都可以獲得著作權保護,對整個社會而言,起不到鼓勵創新的效果」。
資料顯示,Stable Diffusion模型發佈於2022年,是一種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模型。該模型主要依據文本產生圖像,也可以應用於其他任務,如圖像修復、圖像擴展。目前,很多人在嘗試運用這些新的模型來生成內容,把自己的創意、設計進行有形呈現,使創作圖片的效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