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收視率造假調查:一部劇收入4.5億多元 3.9億元用來買收視率

大陸《法治日報》15日報導,收視率造假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直存在,後來在資本的作用下愈發隱蔽和複雜多樣。(示意圖,非當事者,香港中通社)

大陸《法治日報》15日報導,收視率造假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直存在,後來在資本的作用下愈發隱蔽和複雜多樣。越來越多的影視機構和資料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或成爲衛視造假的幫兇,或直接淪爲造假的主謀。目前常見的造假方式仍然有兩種:一是污染樣本戶,二是篡改資料。解決這類亂象的關鍵在於,將資料資產國有化,將互聯網資料權利收到政府手中。同時,政府部門應當引導社會改變「唯收視率」的評價方式。

報導指出,收視率造假亂象沉重打擊了整個影視行業。特別是2012年以後,大量資本進入,大批新公司沒有創作資源,但通過買收視率很快搶佔了半壁江山,老牌製作公司不得不跟進,全行業被收視率綁架,電視劇水準下降在情理之中。

報導稱,「90%以上的電視劇都存在買收視率的情況,收視率造假是困擾影視行業的一顆大毒瘤。」這樣的觀點,李學政已經在各種公開場合說了4、5年。讓他感到痛心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這顆毒瘤依然沒有被剜掉。

作爲金盾影視中心主任、《人民的名義》總監製和總髮行人,李學政深知「收視率」對於一部影視作品而言意味着什麼。2017年,《人民的名義》開播前,他和團隊成員也曾糾結是否要買收視率,但最終放棄了,將3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用於宣傳推廣。令人欣喜的是,《人民的名義》收視率表現強勢,這也是李學政對收視率造假的一次宣戰。

《法治日報》報導,2021年12月初,李學政在金盾影視中心談起收視率造假問題,皺着眉頭陷入良久的沉默。此前,他曾雄心勃勃地宣稱「抵制假收視率一定要從《人民的名義》開始,我們有信心抵制住這股惡流」;如今,他感覺自己在和沉屙做困獸之鬥,可若不鬥,則可能看着這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大陸導演郭靖宇曾於2018年9月在微博公開稱自己執導的影視劇《娘道》因不願意花錢買收視率被電視臺長期擱置,而這筆費用高達7200萬元。消息一出,收視率的公信力廣受質疑。

這種情況至今沒有多大改善。李學政參與投資的一部電視劇今年4月在衛視播出,據他透露,這部劇一共賣了1個多億元(約合新臺幣4.5億多元),卻花了9000萬元(約合新臺幣3.9億元),買收視率。「掙的錢全部花在這上面了。」

多年從事文娛產業研究的北京律師李亨建議,立法機構要更加嚴謹地思考,什麼是真實的收視率,什麼是真實收視率的統計方式。

「如果要打擊收視率造假,首先是法律法規需要明確,究竟什麼是法律意義的收視率。中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中,實際上是沒有對收視率明確定義的,國家標準中也僅有GB/T 30350-2013《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提到了收視率的概念,但這部標準針對的僅僅是電視(廣播權),不適用於目前流行得多、使用廣泛得多的移動互聯網設備(資訊網路傳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