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科院天山科考隊登天山1號冰川考察

大陸中科院天山科考隊登天山1號冰川考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澎湃新聞27日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天山冰川站站長王飛騰,4月26日至30日帶領科考隊,登上天山1號冰川,展開2023年度春季大規模、系統的冰川野外觀測。包括再次進行「給冰川蓋被子」試驗,探索對冰川的保護措施,減緩冰川消融。

隨隊採訪的澎湃新聞報導,冰川是氣候變暖背景下變化最爲快速、最顯著和最具有指示性的地理要素之一。作爲「固態水源」的冰川,更滋養着一方水土,對人類社會有着重要作用。

中國大陸擁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約51840.1平方千米,冰儲量約有4494立方千米。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沉睡了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中國冰川呈現全面、加速退縮趨勢。

澎湃新聞報導,新疆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位於天山山脈上,海拔最高達到4484米,又被稱爲「天山1號冰川」,距離烏魯木齊市約130公里,是世界上離大城市最近的冰川。1號冰川是烏魯木齊河的發源地,而這條河又被譽爲該市的「母親河」,是重要的城市水源補給。

爲減緩冰川消融,近年來,中國學者前仆後繼,不斷探索保護冰川的方法。

1959年,在著名冰川學家施雅風院士的倡議及組織下,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天山冰川站)。目前,天山1號冰川是中國監測時間最長、數據最爲系統的冰川。

近幾年,天山1號冰川的生態環境如何?消融速度是否加劇?該如何保護?

王飛騰表示,這次野外觀測活動,由中科院天山冰川站、新疆自然資源廳測繪科學研究院、新疆氣候中心、石河子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聯合開展。

本次觀測,科考隊分組進行冰川物質平衡、冰川運動速度、冰川末端變化、冰川氣象及水文等常規工作。此外,科考隊還帶來了新技術,將安裝佈設智慧物質平衡觀測系統,監測冰川的消融情況和積累資料,直觀地反映冰川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王飛騰將帶領部分科考隊成員在天山1號冰川選取試驗區域,再次進行「給冰川蓋被子」試驗,探索對冰川的保護措施,減緩冰川消融。

王飛騰表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包括天山1號冰川在內的絕大多數冰川消融加劇,尤其是近年來極端高溫事件頻發,氣候問題備受社會和科學界關注。1號冰川的變化影響下游的農業、生活和生態用水。而目前,對於冰川的保護,還沒有較爲理想的措施,1號冰川提供了天然的試驗場,形成的技術可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