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單產提升顯成效

來源:農民日報

“遼寧阜新市大豆實測單產突破每畝340.54公斤!”“內蒙古通遼市玉米單產提升萬畝示範田平均畝產達到1247.22公斤!”秋收時節,豐收的喜訊從各地傳來,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成效顯著,重點地區的大豆、玉米大面積單產紀錄不斷被刷新。在農業農村部的統一部署下,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和推廣體系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強化農技指導、完善社會化服務等舉措積極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夯實了全年糧食豐收基礎,也讓秋糧豐收的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聚合力、同攻堅,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並特別提出,在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方面,要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高平臺上,但越往前走難度越大。爲此,2023年,農業農村部啓動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統籌整合200多億元,在100個大豆重點縣、200個玉米重點縣整建制推進,從耕種管收、地種肥藥全領域全環節找短板、補弱項,針對性地拿出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集成組裝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取得明顯成效。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糧食產量創下歷史新高,糧食平均畝產389.7公斤,提高2.9公斤,單產提高對增產貢獻達58.7%。

今年是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進入啓動實施的第二年,全年糧食再獲豐收,糧食產量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專家分析,今年糧食豐收單產提升是重要的支撐,對增產的貢獻達七成以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農藥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具體表現爲以“增密度”爲切入點,畝均株數不斷增加;以“創高產”爲着力點,關鍵技術加快推廣;以“高性能”爲突破點,農機裝備升級明顯;以整建制爲着力點,帶動均衡增產。

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安排、協同發力。在政策保障上,今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大力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和規模主體提單產行動。同時,整合農業農村系統力量開展大協作、大攻關,集聚資源、集中力量推動各項措施落地見效。潘文博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按照“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的要求,加快“五良”集成,持續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

優品種、強技術,釋放單產提升潛力

在主要糧油作物中,我國小麥、水稻單產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增產空間正在縮小。而大豆、玉米、油菜等作物的平均畝產仍有較大的增產潛力。

以大豆爲例,大豆起源於中國,是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可替代的重大戰略物資。目前,我國大豆平均畝產爲132.7公斤,遠低於巴西和美國的每畝230公斤,只有世界平均畝產的60%~70%。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佳木斯綜合試驗站站長李燦東表示,在保證糧食安全重要前提下,用於大豆生產的耕地資源非常有限,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是實現大豆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其中優良品種和綜合技術集成配套顯得尤爲重要。

10月初,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大豆單產提升科技增糧示範百畝田,採用大壟密植栽培技術的大豆在實收測產中,平均畝產達到266.9公斤,創造了東北地區大面積實收高產典型。

示範田採用優良大豆品種“綏農26”,具有高產穩產、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好的特點,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按照大豆“增產鏈”技術方案執行,即從秋季耕整地、星碳菌肥改土、品種優選、耕作方式、施肥措施、種子包衣、化學除草、化學控旺、優果多葉面肥噴施、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減損收穫等各方面發力,爲提升東北地區大豆生產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在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大面積單產提升上,良種良法的集成應用也有力推動了季季高產、週年高產。如在玉米上,以密植技術爲核心,以精準水肥管理爲保障,今年新疆察布查爾縣10萬畝核心玉米示範種植區畝產達1358公斤,創大面積高產新紀錄;在東北主產區的內蒙古科爾沁區10萬畝核心玉米示範種植區畝產達1042公斤;探索應用黃淮海小麥玉米“噸半糧”高產穩產技術模式,山東省德州多縣示範方實現了小麥畝產超650公斤,玉米畝產超850公斤。

“我們今年發佈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其中大豆、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品種及單產提升技術佔40%以上。”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大批耐密抗逆、抗倒伏、易機收的主導品種,合理密植、水肥一體、機收減損的主推技術進入田間地頭,將以科技之力不斷釋放糧食增產潛力。

快響應、準施策,確保舉措落地見效

在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各地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全國農技推廣體系等技術力量作用,下沉一線開展指導,確保技術到人、良法到田。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合理密植崗位專家明博團隊圍繞玉米單產提升,在東北、西北及黃淮海等主要產區組織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374場,顯著提高了實施區的技術到位率;以吳存祥、孫石、徐彩龍等爲代表的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在大豆生長時節密切關注一線生產動態,針對夏季黃淮海地區大田漬澇、東北地區秋糧生育前期低溫冷涼等生產問題下沉一線,提出針對性抗漬澇、田管建議。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的盛豐家庭農場裡,田野間的大豆迎來收穫。農場負責人謝文財對今年的收成頗有信心:“有專業人士教我科學種植,我的大豆長得又壯又多,心裡有底了,收入也跟着漲了!”

原來,通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阿榮旗建立了“產業專家+產業技術指導員+科技示範基地+科技示範主體+輻射戶”的運行機制。今年,全旗共遴選出34名技術人員作爲大豆產業技術指導員,實行包鄉鎮、包片負責制,對科技示範主體、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展開農技指導服務。通過與科研院所開展聯合試驗示範,阿榮旗遴選出了適宜本地種植的大豆新品種與技術模式,輻射全旗大豆生產優質綠色高效發展,帶動全旗大豆單產提升4%以上。

此外,農技推广部門也積極搭建線上平臺,力爭做到實時服務農戶。今年以來,中國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記載與“秋糧生產”有關問題已達近4000條,有效回覆2.4萬次,爲農戶提供在線技術問答、技術培訓等服務71億次,開展專題直播300多場;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傾力打造“農友圈”平臺,組織協調科技專家、鄉土專家等組建小分隊開展“組團式”服務,快速響應、精準施策,共同推動技術“到田入戶”。(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眉 見習記者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