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
來源:農民日報
2024年底,我國糧食總產量14130億斤,比上年增加222億斤,增長1.6%。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的基礎上,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糧食生產何以實現高起點上的再突破?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糧食單產提升發揮了關鍵作用。自農業農村部2023年啓動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以來,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逐年增長,去年已超過八成,全國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
瞄準單產這一關鍵變量,更多地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糧食增產大有潛力可挖。今年,我國將繼續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讓大國糧倉更穩固、更豐盈。
集聚資源力量 打“有把握之仗”
“民爲國基,谷爲民命。”我國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爲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確保糧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前提下,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在1.3萬億斤高平臺,越往前走難度越大。爲此,從2023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啓動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集成,季季緊抓、茬茬接續、環環相扣挖掘單產潛力,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
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農業農村系統各部門同心協力、齊抓共管。農業農村部制定目標方案,將產能提升最迫切、單產提升潛力最大的大豆和玉米作爲重點作物,率先啓動單產提升行動;對產能提升有需求的油菜、水稻、小麥,指導各省結合實際統籌推進。
科技是激活單產提升的關鍵變量。爲明確技術模式,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各省組織專家團隊全面梳理生產環節存在的短板弱項,研究制定出適合本省重點作物單產提升的技術方案,明確主攻方向、主推品種、主要模式,全面提高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等關鍵技術的覆蓋率和到位率。
爲進一步做好指導服務,依託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農業農村部分作物組建了單產提升專家團隊和科技小分隊,協同各省農技推廣和科研院所有關專家,建立起“專家+基層農技人員”工作模式,盯緊重要農時節點下沉一線,指導農民科學生產、防災減災。
單產提升行動的穩步推進也少不了政策與資金的支持。農業農村部加大資金整合支持力度,增加了綠色高產高效行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項目資金規模,明確要求政策項目要向單產提升工作集中。各省積極爭取單產提升工作的資金投入,以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單產提升行動的合力。
今年,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進入啓動實施第三年,在高起點上穩定糧食生產,任務更重、責任更大。1月8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常務會議,對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作出部署,錨定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目標,把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爲有力的抓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成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聚集各方面資源要素,大力推進糧食穩產增產,促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良種良法融合 深挖增產潛力
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其中玉米對產量提升的貢獻最爲明顯,相比2023年,增產了121.5億斤。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年播種面積穩定在6億畝左右,佔全部糧食播種面積三分之一以上。
玉米還是增產潛力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表示,我國水稻和小麥的單產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玉米單產水平還相對較低,2023年全國玉米平均單產爲435.5公斤,距離在我國新疆創造的最高產紀錄1663.25公斤仍有很大增產空間。
從2004年開始,李少昆就帶領團隊成員長期駐紮新疆、內蒙古、河南等省份,開展了對玉米高產理論及技術的系統研究和探索,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終形成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
李少昆介紹,該技術充分發揮滴灌技術的水肥調控優勢,以合理密植爲增產核心,以水肥精準調控爲增產保障,綜合施策提高單產水平。目前該技術已經作爲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的核心技術,在我國東北、西北、黃淮海等玉米主產區連續刷新了區域高產紀錄和大面積單產提升的紀錄。
2024年,農業農村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接續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新啓動了大豆單產提升工程。10月初,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泡子鎮惠德村的300畝大豆單產提升工程示範田,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的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平均畝產高達340.54公斤,創造了東北地區大面積實測高產紀錄。
示範田採用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自主培育的高油高產品種“遼豆32”,通過優化淺埋滴灌、種子包衣、化學除草、平衡施肥、精準化控、葉面噴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在大面積實測單產上實現了突破。
用上好種子好技術,糧食增產底氣更足。去年以來,包括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在內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推廣,爲大面積單產提升添了一把燎原之火。農業農村部在抓好玉米、大豆300個整建制縣的基礎上,又新增了100個玉米、100個小麥和102個油菜整建制推進縣,持續深入推進單產提升,“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的均衡增產格局加快形成。
防災減損保產 耕好“無形良田”
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要端穩“中國飯碗”,必須堅持增產與減損並行,用好科技助力,耕好“無形良田”。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病蟲害防控是關鍵的一環。2024年是小麥單產提升行動的第一年,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8.9億畝次。爲保證小麥穩產豐收,各地大力推進病蟲害防治工作,力爭將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去年5月下旬,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的冬小麥進入灌漿期,爲有效防控條鏽病、白粉病、蚜蟲等小麥重大病蟲害,西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搶抓晴時,利用植保無人機高效開展“一噴三防”飛防作業,引導廣大農戶加強麥田管理。
“作業期間,我們通過監測植保無人機的運行軌跡、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噴灑藥量、噴灑面積等詳細數據,監管作業質量。一般噴防區比非噴防區畝產可增加20公斤以上。”西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袁向榮說。
除了病蟲害,氣象災害也是造成糧食減產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隨着我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日益完善,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加之各地農技推廣人員扛起救災補損重任,最大限度降低了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去年6至7月,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期,極端天氣頻發。安徽省六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空間數據應用技術支撐單位,創新運用“衛星遙感+AI智能識別技術”,動態監測核心受災區域的水情變化,爲科學調度災後農業生產、分地區指導災後補種提供了依據。
廣州市增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針對“8·19”西福河蕭元圍嚴重洪澇災情,迅速組織蔬菜、果樹、畜牧、水產四支“輕騎兵”隊伍下沉受災現場、一戶一策分類指導農戶做好洪澇災害災後生產,共出動186人次,指導132戶農戶,完成補種複種面積512.8畝,最大限度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
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3%,主糧作物收穫基本實現機械化,但節約減損尚存空間。去年以來,各地積極開展機收減損工作,多地機收損耗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促進糧食綠色增產。
52歲的汪壽波是去年湖北省武漢市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的第一名,也是一名有24年駕齡的農機手。在他看來,雖然農機手們在機收減損上的差距只有1%,但這背後的意義卻不可小覷,“如果每畝地少損失1%,按畝產1000斤計算,就是10斤糧食。武漢有150多萬畝稻田,加起來就是1500萬斤糧食。”
“以前農機手都比誰收得快,現在還要比質量,要比誰的損耗少。”武漢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指導中心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武漢市通過組織開展機收減損技術大宣傳、大培訓、大比武系列推進活動,全方位提升糧食收穫質量和機手操作水平,進一步降低水稻機收損失率,促進單產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