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上車”進行時:車企加速佈局智能化,“算力”成競爭焦點

每經記者:範文清

當深度智能化成爲決戰電動賽道下半場的關鍵要素時,各大車企和科技公司開始重點圍繞大模型、大算力推進產品佈局。

4月18日,北汽集團官微發佈消息稱,北汽版AI大模型即將上車。據介紹,該大模型是一個超級智能體,擁有3D擬人形象,人設和性格可自己定義,可理解複雜任務,迅速轉化成行爲,可通過燈光、語音、圖像等多種介質表達情感。

事實上,在北汽之前,已有多家車企宣佈大模型已“上車”。去年10月,在智己品牌第三款車型LS6上市交付時,其就正式上線了GPT大模型;廣汽集團此前發佈了廣汽AI大模型平臺,將搭載於高端智能轎跑昊鉑GT;奇瑞旗下高端品牌星途也宣佈,其全新系列星紀元ES將首搭科大訊飛的星火認知大模型LIONAI。除此之外,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車企,以及百度、阿里、華爲、騰訊等科技企業,也均在佈局大模型“上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磊 攝(資料圖)

“自動駕駛和智能汽車將是大模型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最佳場景之一,業界普遍認爲大模型率先上車落地的場景是智能座艙。”百度集團智能駕駛事業羣組總裁李震宇曾這樣表述其對大模型“上車”的理解。

目前來看,車企讓大模型“上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研;二是與科技公司合作。這兩種路徑爲不少科技公司提供了搶佔智能座艙的商機。

4月18日,騰訊與長安汽車合資成立的梧桐車聯(即北京梧桐車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率先發力,發佈了全新品牌TTi(TINNOVE&TAI Inside)。該品牌共有六條產品線,涵蓋軟件生態、硬件生態、車載計算平臺、車載音響、人車交互以及空間顯示六大方面,試圖爲客戶提供全棧式智能空間解決方案。

“大模型帶來的汽車‘新智能’具有四大核心特徵:第一,重新定義了人機交互方式,從指令式向主動式服務轉變。第二,端到端自動駕駛加速落地。第三,艙駕一體成爲必然。第四,開放和連接,更多在智能終端開放協同,形成全場景互聯的智能體驗。”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鍾學丹認爲。

而上述大模型衍生的場景能否在車機上順利落地,與算力密切相關。比如訓練ChatGPT所採用的數據多爲文本數據,而研發自動駕駛任務訓練所使用的數據則多爲視頻和圖像,這意味着,研發自動駕駛,僅在數據處理上,不僅量更大,而且更加複雜,對算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爲了解決算力問題,有的車企選擇自建算力中心,比如特斯拉,但更多車企選擇與雲廠商合作,比如小鵬汽車與阿里雲合建了智算中心“扶搖”,專門用於自動駕駛模型訓練。而梧桐車聯與半導體公司聯發科技聯手,發佈了兩款TTI Computing高性能算力平臺C2080和C2090,以吸引更多汽車主機廠的目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範文清 攝

據瞭解,TTI Computing高性能算力平臺C2080基於4nm製程,集成HiFi3 DSP、Vision DSP、AI Picture Quality DSP、AI ISP等17項算法和控制器,安兔兔車機版跑分超過100萬分。旗艦算力平臺C2090,基於全球首個3nm製程車規級SoC打造,理論AI算力高於C2080一倍以上。

“兩個算力平臺將致力於實現智能空間‘大域控’算力中心的目標,最終實現整車中央計算。”梧桐車聯副總經理劉銅陽說。

在鍾學丹看來,大模型與汽車行業的結合將作爲支撐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通過與現有的基礎架構深度融合,從而催化更深層次的變革。“未來,騰訊和梧桐車聯也將共同探索大模型等前沿技術應用創新,探索更多生態服務上車,不斷拓展汽車的新聯接、新價值。”鍾學丹說。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市場的智能滲透率已經達到42.5%,出口的智能網聯車也達到了180萬輛。而隨着大模型技術的集中“上車”,自動駕駛的成本將隨之走低,並加速該技術的落地。

天風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大模型雲端應用能加速L3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落地。不過,當前大模型在智能汽車中的應用仍存在多模態數據融合、雲端算力需求大、車端部署,以及安全性和一致性等問題。目前大模型應用仍處於初期階段,隨着模型的優化和技術的應用,大模型在自動駕駛中的應用比例或將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