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加速社交賽道內卷,Soul如何應對同質化競爭焦慮?

“ChatGPT出世火爆業內外之後,2022年到2023年我們其實很焦慮,技術上大家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線,好像很多公司訓練一個模型就能做出來差不多的產品。”5月30日, Soul App CTO陶明在媒體開放日上如此表示。

大模型的突破式發展,爲社交領域帶來底層技術、模式創新的新可能,內卷一向嚴重的社交應用賽道再次迎來競賽升級。

Soul內部做過一個統計,過去一年裡做“AI+社交”的公司冒出了100多家。海外有Character AI、Talkie、Janitor.AI,國內大廠QQ推出“AI聊天搭子”功能、抖音悄悄上線AI社交App “話爐”,百度在也做出了AI對話獨立APP“萬話”。

同質化競爭加強,互聯網大廠、創業公司該如何抓住大模型的機會?

陶明對包括界面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ChatGPT迭代的過程中,外界對其認知越來越強,冷靜下來思考之後,我們做出了判斷。單一的模型無法全方面地解決問題,單純的技術也並不能夠去構建壁壘,商業公司的競爭最終還是會落到各自端內的發展。”

Soul APP上線於2016年,主打非顏值虛擬社交、靈魂匹配、興趣圖譜等產品。Soul招股書顯示,2020年到2022年,平臺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別爲2080萬、3160萬及2940萬,平均日活躍用戶分別爲590萬、930萬及950萬。

“社交的本質是爲了滿足信息交流和情緒價值的交換。”陶明表示,平臺最開始使用AI,是希望其能幫助用戶做連接,通過去中心化機制找到興趣相同的人,提升效率及精準性。

早在2018年,Soul就曾經想做一個幫用戶優化表達、練習表達的ChatBot(聊天機器人),2019年相關產品與技術戰略確立,將AI引入人與人的關係鏈接。據界面新聞了解,2020年起Soul啓動了對AIGC的系統研發工作,並上線了AI苟蛋、AI生成繪畫等功能。

2023年,Soul推出自研垂類大模型Soul X,該模型具備prompt驅動、條件可控生成、上下文理解、多模態理解等能力,以實現有情感、有溫度的交互。

當AIGC領域討論焦點從大模型逐漸轉移到應用層,目前Soul正在圍繞用戶需求和社交場景推進“模應一體”落地。

據Soul App產品負責人車斌介紹,現階段公司已經在AI推薦關係、AI輔助對話等方面進行了佈局,先後推出了擬人型智能對話機器人“AI苟蛋”、AI聊天助理等新功能。並有其他場景結合,例如,在遊戲場景“狼人魅影”中引入AI能力。

此外,Soul還發布了主站外推出的首個獨立應用“異世界迴響”,該應用定位爲AI社交平臺,用戶可與虛擬角色進行沉浸式即時交流。平臺也面向用戶開放了AIGC工具創建虛擬角色的能力。

陶明認爲,當下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模型和應用的割裂感較強,很多公司是拿着錘子找釘子,“我覺得未來行業‘殺手級應用’一定存在於原來就具有場景應用的公司,而不在於純粹的模型公司。”

對於AI介入社交關係,虛擬人和真人的社交互動是否稀釋會平臺的真實屬性,車斌迴應到,Soul曾經也對AI徘徊過,認爲用戶是不是會產生恐懼的心理,但最後數據說明AI其實能幫助用戶更好使用產品。

“AI更多是輔助的作用,Soul會清晰地區分人和機器的差別,AI作爲工具輔助用戶聊天、破冰、打開話題,作爲Agent幫助用戶獲得知識和情緒價值的回饋,但我們會明確告知用戶這些就是機器人。”車斌說。

社交流量作爲離商業變現最近的賽道之一,AI加持後的想象空間巨大。

Sensor Tower發佈的《2024年全球移動應用市場展望》報告顯示,2023年社交品類在收入破億美元的非遊戲應用中位居TOP1,其中以ChatGPT爲代表的AI+Chatbot領域應用數量最多,全年收入達到3.5億美元,約佔整個AI賽道收入的20%。

不過,現狀是國內尚未跟上海外AI社交產品的規模及商業化步伐。

截至2024年1月生成式AI產品獨立月訪問量前50名中,硅谷聊天機器人產品Character.AI在網頁版排名第三,僅次於通用ChatGPT和Gemini。根據官方信息,Charaoter.Al發佈5個月後,用戶已經發送超過20億條消息,活躍用戶平均每天花費超過2小時與AI互動。Character.AI在探索C端業務變現的同時,近期也在尋求與Meta、xAI合作。

Talkie是MINIMAX在2023年6月海外推出的AI多模態社交應用。Talkie及其追趕的C.AI、Replika都局部驗證了付費訂閱、增值聊天服務內購的商業模式。比如在Talkie中,用戶訂閱制方案每月定價均爲9.99美金,用戶可以付費內購打電話模式、星念卡牌等,加上App內的廣告彈窗,已經實現了ROI轉正。

廣發證券研報中提到, 海外頭部產品差異化競爭,商業化進程較快,但國內的用戶規模相對較小,市場仍待現象級產品出現。此外,大部分產品存在功能同質化且單一的問題,仍需時間探索方向和產品定位。

例如年初爆火的AI應用“哄哄模擬器”,上線24小時內就吸引了70萬用戶,兩天燒掉了10億token,但是該產品開發者王登科曾坦言,考慮到大模型的成本和用戶流失的情況,“哄哄模擬器”不適合商業化。該產品背後使用的大模型基於GPT,調用OpenAI的GPT3.5接口,當用戶即時在線數突破2萬人時,預估的大模型賬單也逼近1000美元。

這也是未來國內所有相關AI社交產品需要面對的商業化落地問題。

目前Soul核心商業變現方式來自增值服務,包括虛擬禮物、虛擬形象以及會員特權等用於增強用戶體驗的權益及產品。在享受到AI紅利到來之前,Soul可能還需要做出更多投入,並想辦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