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正在排隊尋求賣身

AI獨角獸賣身大潮,再添一員。

就在上週,估值近300億的大模型明星企業Stability AI,剛剛傳出了資金鍊斷裂,正在尋求合併的消息。又有媒體曝出,近幾個月,另一AI 獨角獸 Adept 領導層與科技巨頭公司就出售或戰略合作可能性進行了談判。據悉,Adept 已經和 Meta 進行過溝通。

Adept 由 OpenAI 的原工程副總裁David Luan,與兩位谷歌Transformer架構的提出者Ashish Vaswani 和 Niki Parmar 聯手創立。目前,Ashish Vaswani 和 Niki Parmar已經離開創立了另一家公司,Adept的三名聯創只剩下華人David Luan一人。David Luan畢業於耶魯大學,可以說是非典型意義上的連續創業者,中學時代、大學時期,都有相關的創業實踐項目。

2023年3月,剛成立一年的 Adept 獲得 3.5億美元融資,估值一舉突破10億美元,躋身生成式AI獨角獸之列。目前Adept共斬獲4輪融資,參投機構既有頂級風投Greylock,也包括微軟、英偉達等著名科技公司;個人投資者則有LinkedIn聯創Reid Hoffman、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前特斯拉自動駕駛負責人Andrej Karpathy、Adobe首席產品官Scott Belsky等。

其推出的首個大模型產品ACT-1,不同於 ChatGPT,可以基於用戶指令分步驟操作電腦。今年 1 月,Adept 還發布了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Fuyu-Heavy,可以回答問題並分析文本和圖像。Adept 還計劃在今年夏天推出一款可以自動執行個人計算任務的 Agent,但一些較大的現有企業也在開發這種服務。2024年4月,Adept還登上了福布斯“AI 50強”排行榜,如今卻走上了賣身之路。

成立一年,躋身獨角獸

一家成立於2022年的初創公司,迅速在人工智能領域嶄露頭角,與核心團隊的技術背景有直接關係。

Adept 的創始團隊由前 OpenAI 和谷歌 AI 開發人員共同創立。其中,Ashish Vaswani 和 Niki Parmar是谷歌 Transformer 架構的提出者,他們因共同發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論文而聞名。

另一位創始人兼CEO David Luan,也有谷歌的工作經歷。2019年加入谷歌後,曾在研究部門擔任技術主管,領導大模型項目。在此之前,他在OpenAI擔任工程副總裁,參與了GPT-2和GPT-3的開發。

除此之外,David Luan 的經歷亮點還不少。6 歲隨家人從中國搬到美國,8歲開始學習大學課程,展現出“天才兒童”的特點,19歲便獲得Thiel Fellowship獎學金——Thiel Fellowship是由硅谷億萬富翁、PayPal的創始人Peter Thiel設立的獎學金,專門選拔20歲以下創業青年人才。

當時,David Luan的學術與職業深受機器人技術的吸引。中學時代,他自主研發智能機器人控制系統,進入耶魯大學後曾休學兩年,投入到機器人應用商店項目的創建中。之後他的專業焦點轉向深度學習,創辦了一家專注於視頻內容自動識別與場景分割的人工智能企業Dextro,最終被公共安全解決方案的上市公司Axon收購。

2022 年底,Parmar 和 Vaswani 離開 Adept,成立另一家初創公司。因公司團隊中不乏來自谷歌、DeepMind、OpenAI的資深專家,在David Luan的帶領下繼續推進其技術願景,未受到顯著影響。

Adept的核心目標是開發能夠綜合運用生成式AI技術的通用操作工具,即AI Agent,旨在通過語音或文本指令,使AI能夠執行多樣化任務,從而革新傳統的軟件操作模式。簡而言之,Adept 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或平臺,讓人們使用電腦更加“傻瓜式”,只需一個指令,其餘所有步驟和事情它都可以幫忙完成,而非像ChatGPT那樣一來一回的問答。

Adept的第一個產品名爲Action Transformer(ACT-1)模型,可以深入理解人類與計算機的互動方式,其能力從解答基本問題逐漸擴展至執行更復雜的操作,比如,通過深入使用電子表格等工具,ACT-1 可以從上下文中推斷出人們的意思,並幫助人們完成後續的一系列操作。

2024年1月,Adept 又發佈了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Fuyu-Heavy,進一步提升了在文本和圖像處理上的綜合分析能力。據媒體報道,Adept 還計劃在今年夏天推出一款可以自動執行個人計算任務的 Agent, 不過,自 1 月發佈 Fuyu-Heavy 後,公司 X 平臺還無更新。

自2022年成立以來,Adept迅速獲得了業界重量級人物及著名風投的財務支持。2022 年 1 月成立後不久,就獲得了包括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特斯拉自動駕駛部門前負責人Andrej Karpathy等的投資。

2022年4月,Adept 又獲得了6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除前述輪次個人投資者繼續跟投外,還吸引了風險投資基金Saam Motamedi、Skype早期開發者Jaan Tallinn、以及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家、Lattice Data聯合創始人Chris Ré等。

特別是2023年3月,Adept 又籌集了兩輪總計 4.15 億美元的資金,參與方涵蓋General Catalyst、Spark Capital、Greylock、Frontiers Capital等知名投資機構,以及微軟、英偉達等行業巨頭,使得 Adept 估值迅速攀升至10億美元以上,正式邁入獨角獸行列。

從輝煌到轉折,AI獨角獸的現實挑戰

儘管融資歷程和技術創新,表明了Adept 在行業中一定的前瞻性,但最終踏上賣身的道路,或許揭示了深層次的困境。探究其背後原因,成本壓力、激烈競爭及商業化路徑不明朗是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高昂的維護成本成爲不可忽視的重負。以 ACT-1 爲例,“訓練這樣的模型並不便宜”,David Luan在福布斯的採訪中坦承,目前仍處優化前階段,他們追求的是開發更強大、多功能的模型,然後再逐步降低成本與規模。

其次,市場環境的激烈競爭不容小覷。Adept 不僅要面對新興企業的追趕,還得與科技巨頭谷歌、微軟和 OpenAI 等同臺競技,這些企業都在競相開發能自動化日常辦公任務的 AI 助手。

比如OpenAI正在秘密研發一種全新的智能體,它們能夠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同時操作多個應用程序,實現如將文檔中的數據自動傳輸到電子表格等高效任務。

Meta也在積極開發另一類智能體,目標直指高度自主規劃能力,它們擅長處理複雜的多步驟任務,如跨國行程的全方位安排。

微軟正在開發新的Agent來自動執行多種操作,比如根據客戶的訂單歷史記錄創建、發送和跟蹤客戶發票,或者用不同的語言重寫應用程序的代碼,並驗證其是否按預期運行。

最後,Adept的商業模式初定於服務企業用戶,但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爲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是其面臨的又一大考驗。目前還未見其商業化方向上的更多探索,想必存在一定困難。此外,兩位聯合創始人的出走,也引發了外界的一些猜測,如何穩固團隊也是又一大考驗。

或許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儘管 Agent 看似很火熱,但尚處於早期探索階段。本質上還是聊天機器人的變種,雖然能夠處理特定任務,但往往並不具備執行多步驟任務的能力。根據開發者們的反饋,在實際操作層面,它們的表現往往喜憂參半,頻繁陷入無盡的重複行爲模式中。

當人們意識到智能體距離理想狀態仍有漫長征途時,先前的熱捧便不可避免地迴歸到了理性的冷靜之中。

AI明星獨角獸集體求賣身,洗牌開始了

AI獨角獸求賣身的例子越來越多。

憑藉創新 AI 硬件 Pin 聞名的 Humane,如今也步入了尋求收購的行列。公司被爆在與一名財務顧問接觸,尋找意向買家,目標價格是7.5-10億美元。

AI Pin曾一度風靡,吸引了包括微軟、高通,及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在內的多位重量級投資人的數億資本注入。但因爲定價過高,再加上電池壽命和產品過熱等問題,推出之後少有人問津。

與此同時,Reka AI——這家由前谷歌傑出科學家Yi Tay一手創辦的企業,也遭遇了收購談判的挫敗。Reka AI曾與數據倉儲巨頭Snowflake進行了一場10億美元的收購談判。然而,同Adept和Humane的結局相似,Reka AI與Snowflake的併購談判最終未能達成一致。據傳是因爲Reka方面認爲Snowflake的報價太低,從而導致交易無疾而終。

另外,最早一批AI獨角獸,AI 圖片生成領域開拓者、Stable Diffusion打造者Stability AI,近期也傳出了考慮求合併,但目前的具體進度還不得而知。

國內也有類似情況。去年有媒體爆出,一家清華系AI大模型公司,尋求10億人民幣估值融資的同時,也在以1億美金的價格探索併購機會,當時同出清華一脈的智譜AI,曾就併購事宜接觸過該團隊。

現實也變得更嚴峻。GPT-4o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浪花,AI平臺訪問量停滯成既定事實,許多AI初創企業估值虛高是爲共識,對盈利能力的追問也成爲普遍質疑,同時,國內大廠的價格戰打響,對中腰部以下企業更是衝擊。

無論國內外,人工智能正步入一個全新的整合階段。有行業觀察指出,生成式AI領域的資金流向正展現出明顯的戰略調整跡象,資金逐漸向頭部集中,而潛在投資者的興趣更多地轉向了應用層面的創新與發展。

在全球 AI 投資更謹慎、務實當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明星企業被賣身的傳聞不會少,在市場變局中找到新歸宿或不失爲體面的退出,但前提是老股有人接,投資人懂得適時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