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生長激素“追高”靠譜嗎?兒科專家釋疑

近日,拳擊運動員鄒市明的妻子冉瑩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一則視頻,視頻中,她鼓勵11歲的兒子克服恐懼打生長激素。

該視頻引發了關於生長激素的討論。有網友評論,不理解家長爲了讓孩子長高給其打激素,也有人分享自己家孩子打激素的經歷。

北京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副主任吳迪表示,生長激素是藥物,任何藥物都是化學制劑,都有可能的副作用,並不是只要“個子矮”就能打激素。改善生活方式,如多做運動、多睡覺、均衡飲食等,都是能幫助孩子長高的好辦法。

生長激素僅適用於特定疾病

新京報:最近生長激素引發了討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

吳迪:首先要明確的是,生長激素是人的腦垂體能分泌的一種激素。重組人生長激素是一種藥物,用於治療疾病。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生長激素的適應症有十多種,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小、小於胎齡兒等。

新京報:怎麼去定義“矮小”?

吳迪:醫學上對於矮小症的定義,是指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第3百分位線或2個標準差(SD)。通俗來說,假設有同年同月出生的100個人,從低到高排隊,排在最前面的第一二個,就可以定義爲身材矮小。在國內,成年男性小於160公分、女性小於150公分的,可以診斷身材矮小。

新京報:怎麼看待打針長高這件事?

吳迪:現在大家對於孩子的身高比較焦慮,可能孩子略低於同齡人平均身高,但達不到矮小症的標準,一些家長希望通過醫學手段來“追高”,這也增加了生長激素濫用的風險。我們能感受到家長的急迫,門診就有家長聽完醫生的解釋依舊比較執着,說“我不管別的孩子,我的孩子不能矮”。

單純爲了長高而打生長激素的做法是錯誤的,生長激素是藥物,任何藥物都是化學制劑,都有可能的副作用。矮小有多種原因,首先要查清楚原因,然後再做針對性的治療,不一定非得打針。舉個例子,有些矮小是甲狀腺功能減退導致的,可能口服甲狀腺素就能長高;有些是家族遺傳,父母個子都不高,屬於正常偏矮,孩子沒有偏離遺傳,這種不建議打針。

或引起脊柱側彎加重等副作用,需臨牀嚴格評估跟蹤

新京報:打生長激素有哪些副作用?

吳迪:大家可以看一下生長激素的說明書。生長激素有可能會引起血糖升高、加重脊柱側彎、一過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等方面的風險。每一款生長激素的使用說明書上,都會描述可能導致的副作用。

新京報:對於需要通過生長激素來治療的矮小症,臨牀上怎麼規避風險?

吳迪:在正規醫院,首先就是進行詳細的臨牀評估,檢查孩子矮小的原因,除了查體,還要進行非常細緻的全面化驗檢查,包括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生化全項、頭顱核磁、垂體核磁、腹部超聲、乙肝五項、腫瘤標誌物等,根據這些化驗檢查結果,判斷矮小的原因、是否適合注射生長激素。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每三個月定期複查相關指標,監測化驗是否正常。

如果化驗檢查不正常,需要醫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經驗,判斷是生長激素引起的問題還是其他原因所致,對用藥進行相應的調整。

新京報:一些家長說打激素的時候長得很快,停激素後孩子長得比之前還慢,有這種問題嗎?

吳迪:理論上來講,孩子從4歲到青春期前平均每年長高6-7釐米,一般不低於5釐米。用生長激素治療過程中,大部分孩子的確會長得比較好,明顯高於每年的6-7釐米。生長激素用了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在體內產生抗體,第一年治療效果好,第二年不如第一年。停藥後,藥物代謝完就會回到自然生長的狀態,一般不太會抑制自然生長。

積極運動、充足睡眠有助於長高

新京報:對於非矮小症、不滿足生長激素適應症的孩子,有哪些長個子的辦法?

吳迪:改善生活方式也能幫助孩子長個子。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多做運動,尤其是籃球、游泳排球、羽毛球、跳繩、蹦高等縱向運動。其次讓孩子多睡覺,因爲人體自身的生長激素是在深睡眠期間脈衝性分泌的,睡的時間越長,深睡眠循環次數越多,生長激素分泌越多,所以一定要確保孩子充足的休息,不要爲了“卷”學習讓他們過分熬夜、早起。最後,均衡飲食也有助於長高。多攝入蛋白質、鈣元素、各類維生素等,這些都是能讓孩子長高的好辦法。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白爽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