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 | 文化遺產讓思政課“活起來”

(原標題:大思政課 | 文化遺產讓思政課“活起來”)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資源支撐。爲此,各地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爲指引,充分利用好文化遺產資源,增強自覺自信、強化責任擔當,讓更多價值闡釋成果發揮思政育人核心作用,發揮文化遺產這一鮮活“教材”基礎性作用,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思政教育使命。

挖掘文化遺產故事,夯實“思政根基”。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從九曲黃河氣勢磅礴到滾滾長江奔涌不息;從萬里長城蜿蜒巍峨到京杭大運河貫通古今……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延續着千年文脈,折射出廣大華夏兒女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我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的保護總面積已達到7.9萬平方公里。如北京中軸線上一景一物、一街一巷留存的歷史韻味,既是中華歷史文化“富礦”,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政課教師可以運用VR、AR等新媒體技術重現改革開放的故事,用活紅色育人資源,讓更多人能夠汲取到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續寫“千年古韻傳千古,文化傳承源遠流長”的中國故事。

發揮文化遺產價值,構建“思政矩陣”。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是任重道遠、澤被後世的大事,要把思政小課堂和文化遺產大課堂結合起來,使之成爲闡明中國道路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支撐載體。我國是文化遺產大國,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星散在廣闊中華大地上、綿延於歲月長河中。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在用好實景教學這個主渠道的基礎上,要更好利用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化公園等文旅產業載體,統籌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爲一體,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將文化遺產作爲“大思政課”的重要陣地,讓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弘揚中壯大,使文化遺產可觀、可聽、可感、可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爲思政教育提供更加鮮活的案例與資源。

豐富文化遺產功效,答好“思政何爲”。“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也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從良渚文明引發的探源熱潮,到三蘇祠絡繹不絕的文人雅士,再到《長安三萬裡》《唐宮夜宴》等優秀作品不斷破圈出彩……思政教育的資源更加豐富生動、精彩多樣。因此,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從文化遺產中涵養文明交流互鑑的格局視野,不斷尋找合適的思政教育素材,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開展文化遺產教學與實踐,推動“大思政課”以文化遺產爲切入點,不斷增強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者:王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