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大學董事長黃營杉 爲產業育才 承先啓後創新猷

大葉大學董事長黃營杉帶領大葉大學朝着智慧大葉、洞見未來的方向,開創新價值,邁向永續。圖/許俊揚

曾任經濟部部長、臺電董事長、臺灣菸酒董事長的黃營杉博士,接任大葉大學董事長,他肯定大葉大學長期爲產業培育人才、協助產業發展的努力,期盼學校深化「科際整合」與「師徒傳承」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所學接軌所用,爲產業注入新能量。

◆黃董事長在產、官、學管理實務經驗豐富

1941年出生、成長於彰化縣大村鄉的黃營杉董事長,擁有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學位,目前是光華管理策進基金會名譽董事長、臺灣管理學會理事長。他對於經營策略、行銷管理等領域相當專精,擔任教職期間,培育無數英才,曾任臺北大學商學院第一任院長,扮演奠定基礎的關鍵角色。爲了從學校教育的體制外開拓師生教學、研究領域,於2008年創辦崇越論文大賞,鼓勵研究生從事創新管理研究,撰寫具實用價值的論文,爲產業提供創新想法。

他的管理能力也獲得政府青睞,先後出任臺灣菸酒公司董事長、臺灣電力公司董事長、經濟部部長,具有豐富的產、官、學管理實務經驗,曾獲頒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管科會李國鼎管理獎章、財政部財政金融優秀人員、中華民國傑出經理人獎等殊榮。

黃營杉董事長指出,他先當小學老師、再考大學,接着經歷了財政部專員、民間企業業務員、經理、處長、副總經理等職務,才重返校園攻讀博士;他從武經七書取材,爬梳中國傳統管理思維,完成博士論文「我國兵家之管理思想」,成爲臺灣第一位以古代兵書作爲博論研究的學者。

當初會轉換職涯跑道,主要是他在產業觀察到學用落差,連接學界與產業的使命感,讓他毅然決然放棄高薪,決心到大學教書,不只是想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更希望學生所學可以解決產業的問題。其後因緣際會進入國營企業服務時,他實施走動管理,到現場瞭解市場、瞭解每個階層員工面臨的困難,因爲要解決公司業務問題,必須先解決負責業務的人遇到的問題,這些都是課本沒有的東西,實務歷練也成爲他教學重要的養分。

◆推動師徒傳承製,突破少子化招生困境

黃董事長表示,葉鬆根創辦人秉持科技創新、管理突破與追求卓越的理念,師法德國式工業大學師徒制興學精神與理念,於1990年創辦大葉工學院,是彰投雲嘉第一所工學院。在創辦人擘畫、校長領導,教職員工將士用命的拚勁下,快速於1997年升格(改名)大葉大學。大葉大學致力成就爲企業的最佳夥伴,經過32年的努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教學、實作到產學合作,從創校時期的5個學系,一步一腳印,成長爲現在的7大學院,爲產業培育了無數優質人才。當年創辦人多角化經營多家大型企業,秉持回饋社會的精神辦學,期許透過高等教育培養全方位人才,振興臺灣產業,對社會有所貢獻,產生正向的影響力,這樣的精神深深打動他,因此在創辦人夫人葉林月昭女士的請託下,他接任董事長一職,帶領大葉大學開創新價值,邁向永續。

黃董事長認爲,要振興臺灣產業,就是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要能學以致用,並且學習與就業皆能與產業連結,用在對臺灣經濟發展有貢獻的地方。葉鬆根創辦人相當有遠見,當初他起心動念辦學時,就把兒子葉釋仁教授送到德國留學,獲得德國博士學位後並留在德國的大型企業服務,一路當到CEO;葉釋仁教授目前擔任大葉大學副校長,他的學習歷程與德國師徒制密不可分。

大葉大學自創校以來即積極推動的德國師徒制,正是學校突破少子女化的最大利器。黃董事長語重心長說,少子女化是教育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就像開船遇到退潮,所有障礙物一一攤開,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老師首要具有使命感,以教育英才爲樂,就不難。高等教育面對國內少子女化、考生銳減的衝擊,同時要接招國際名校人才競爭的挑戰,要想穩健經營,首先,學校要盤點人力、軟硬體等資源,並檢討制度,才能使內部小而美、不虛胖。

◆透過「科際整合」培育多元人才

此外,科系是否符合時代需求,學校要突顯辦學特色,強化深耕品牌形象,老師也要因應市場脈動與產業需求,精進教學內容與方法,幫助學生接軌職場,即使沒有出現少子女化,學校也應該隨時檢視辦學的各個面向,與時俱進調整,才能保持競爭優勢。目前半導體產業就業前景看漲,大葉大學設有電機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等系所,可以爲產業培育相關人才,其他系所也可開設AI(人工智慧)課程,透過「科際整合」,引導學生學習AI在金融、生活、生產、商場、管理等面向的應用,讓職涯發展更多元。

黃董事長說,大葉大學七大學院擁有豐富的師資羣,其中,校長顏鴻森、副校長施英隆、護理暨健康學院院長蔡秀鸞都獲評爲2021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顯見大葉的研究能量已獲國際肯定。「師徒傳承」與「產學合作」是大葉大學辦學的最大特色,在學校學到的不只是課本上的內容,課程更與產業有所連結,老師引進產業資源,讓學生了解產業現況,產業把需求告訴老師,師生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協助產業升級。

大葉大學建置了多元的實作學習場域,幫助學生接軌產業,老師以「母雞帶小雞」的師徒精神傳承知識,帶領學生參與產學計劃,有不少學生原本學業成績表現普通,但在「做中學」的過程發掘個人潛能,累積實務經驗,經過大學四年曆練,成功蛻變爲炙手可熱的產業人才。

◆與在地產業鏈結,建置特色研發基地

黃董事長強調,大葉大學一直與產業緊密連結,不只是幫助學生打造就業競爭力,爲產業培育新時代人才,更積極強化學校與在地產業的鏈結,讓大葉的研發能量成爲企業最強而有力的後盾。因應中彰投產業需求,大葉大學建置了鍍膜、美粧品與醫美特色、製茶技術暨產品、高齡長照與智慧輔具、人工智慧、輕量化電動載具、保健食品七大特色研發基地,串連產、官、學、研、醫多方資源,輔導廠商研發創新產品。

企業需要人才,最積極的方法就是尋求學校合作,產業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學校則有跨領域的專家人才庫,學生更有無限的創意,產學攜手可以開創共生共榮的新合作模式,一方面爲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老師和學生也能借由產學計劃,落實理論知識應用在實務上,開拓自己的新價值,朝着智慧大葉、洞見未來的方向,穩健邁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