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AI通識課能文理通識嗎

今年9月,全國多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通識課,像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就實現了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高校爲何要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是否適合所有專業學生?大學生會對這門課感興趣嗎?

問題一 高校爲什麼要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

數智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 羅熊

作爲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重要舉措,高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有利於培養拔尖創新複合型人才。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有利於各高校立足學校特色,堅持“四個面向”,建設學科專業動態調控機制,將傳統優勢專業與人工智能結合升級。2023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學新增了智能建造、智能採礦工程、材料智能技術3個“智能+”專業,基於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採集到的教學及評價數據,對專業和課程進行分析和預測,持續開展動態調整;打破課程時空界限,面向校內外更多羣體,發揮抖音、官微等社交媒體作用,提升專業教育資源,拓寬通識教育資源,方便學生碎片式學習,提升教學效果。依託數智化,校內探索“微專業”促進學科交叉、校外與行業特色類高校結合各自優勢專業,開展“聯合學士學位培養項目”,探索“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新機制,共同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卓越複合型人才、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同時,依託虛擬教研室等新型教學形態,開展了“人工智能”等專題培訓,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素養,不斷提升教師數智化能力,以高素質教師隊伍服務“鋼筋鐵骨”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有利於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有利於各高校進一步落實“產教融合”育人戰略,通過爲學生配備“學校+企業”雙導師、本碩博貫通培養、鼓勵學生在讀期間1至2年時間直接在企業接受培養等形式,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課程“大模型”在預測教學問題與人才培養規律方面的突出優勢,建構從信息採集、分析研判、執行監控、反饋調整的“大模型”數字化教評系統,從企業、科技的“需求端、應用端”,直接導航教育、人才的“起始端、過程端”,培養技術創新能力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同時,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還可以發揮數智化的優勢,在教學設施與硬件資源上做“減法”,在教學效果和軟件資源上做“加法”甚至做“乘法”,結合“未來數字化學習空間”等教學設施新樣態,充分發揮VR、人工智能數倉、智能具身化等數智化教育手段在解決“3高4不”(高風險、高危險、高難度,不可及、不可逆、不可達、不可觸的場景)的優勢,打造教育新場景、加速形成教育新質生產力、服務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有利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因其自身超時間、超空間、超領域、超層級的特點,在推進思政課建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近些年,北京科技大學緊抓數智化契機,依託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推進以“課程思政”爲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將價值引領內蘊於課堂教學,面向全校學生,持續打造以院士領銜的“大國鋼鐵”公開課與學校統籌規劃的“跟黨學創業”創新創業課、學科思政論壇、課程思政示範課爲主的三層次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學校設計開發的精準扶貧虛擬仿真實踐系統和全息投影互動教學系統,已作爲教改典型向全國高校推廣,“精準扶貧”“香山精神”等一批“鋼筋鐵骨”人工智能思政育人新樣態的開發,給思政大課堂帶來了深刻變革。同時,學校還開展了“科普雲課堂”,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主講,積極探索高校引領中小學思政及科普模式,提升了中小學師生科學素養。

問題二 人工智能通識課教什麼?

AI模塊化教學賦能文理學科

北京建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侯平英

按照北京市教委發佈的《關於深化高校專業課程改革提高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能力的意見》,今年9月起,北京建築大學面向全體本科新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以培養具備人工智能素養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新開設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分爲五部分,包括市級人工智能通識課的四個模塊,即通識基礎、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和實踐實訓,以及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的計算部分內容。今年的本科新生主要包括理工類和管文類,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學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也有所側重,面向理工類專業開設《人工智能導論A》,面向管文類專業開設《人工智能導論B》。理工類側重利用人工智能在專業領域中的創新,管文類側重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如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可以應用AI處理和分析大量的社會工作數據,識別社會問題的趨勢和模式,預測和預防潛在的社會問題。教學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

實際上,我們學校已打造出“1+X+N”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人工智能教學內容。“1”代表1門面向零基礎、不區分專業、大一階段必修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思維;“X”代表多門大二、大三階段開設的智能技術基礎選修課,包括《程序設計語言(Python)》《數據結構與算法》等課程,使學生具備程序語言與算法基礎;“N”代表多門大三、大四階段開設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專業類課程,開展項目式教學,培養學生面向未來智能化時代解決多學科領域複雜問題的創新能力。

就特色而言,我們學校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專業類課程注重“理工貫通、文理兼容”,結合了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課程內容不僅涵蓋了計算機科學的多個領域,還特別強調了人工智能在建築及相關領域的應用,爲學生未來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在人工智能+建築領域場景應用中,在設計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建築師的策劃更加科學,縮短整個設計週期,實現提效,還可精準審查設計結果,實時優化設計。在建造方面,人工智能與智能機器人可以代替工人進行髒、難、危、重的作業,提高建造的施工精度,實現人工不易實現的複雜建造,節省建造工時。在運維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建築依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自動調節,建築中的資產可以實現信息化的自動管理與維護,降低運維的人力,提高建築的生態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教學設計了實訓環節,即通過課題設計,讓學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完成綜合設計和創新設計任務,讓AI成爲自己的助手。例如,通過三維掃描和AI建模技術,對古建築進行數字化重建,創建三維模型。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培養具備人工智能素養的專業人才對於國家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人工智能通識課程的開設,能讓學生們站在智能化時代的前沿,爲迎接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問題三 大學生愛不愛上人工智能通識課?

AI通識課對我的學習幫助巨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二學生 王宇康

我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曾經選修了人工智能相關的通識導論課程,深感這一課程對自己的學習與發展有巨大幫助。

本科期間,我選修了《機器學習》課程,老師深入淺出、細緻入微地講授了人工智能的經典方法與當時進展,爲我打開了人工智能的大門。人工智能課程的意義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讓我掌握了人工智能應用的開發方法。生活中接觸的人工智能應用往往顯得高不可攀,像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但是隨着課程學習,我掌握了人工智能的研發方法,在課程結束時自己動手實現了醫療花費預測、人臉表情識別項目。二是讓我找到了人工智能與科研學習的結合點。通過課程學習,我在使用大語言模型工具時,能夠根據人工智能的特點提出更有效的問題,也能更好地分辨模型生成結果的可靠性。遇到看不懂的代碼、需要從複雜的技術文檔中提煉關鍵信息時,我都會用大模型工具輔助,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目前,我的課題涉及用虛擬化的方法保護大模型參數、結構在使用時不被惡意用戶竊取,此前學習的人工智能課程,也讓我和實驗室同學對這一項目需要注意的關鍵技術難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瞭解到,許多不同專業的同學也對人工智能通識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早已不侷限於計算機專業一隅,各行各業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學習航天的同學會用人工智能進行圖像處理分析;學習經濟的同學會用人工智能分析市場趨勢;學習外語的同學在用人工智能進行文本挖掘分析。他們也都希望學習更多的人工智能知識,爲自己的專業學習、職業發展增加更多可能性。

當然,我們也對人工智能通識課的開展有一些期待:首先,我們希望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能夠平衡,既能讓學生學習到人工智能的發展脈絡與經典理論,又能學習到人工智能的前沿發展與應用方法;其次,我們希望人工智能通識課可以平衡理論與實踐,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通過動手實踐加深理解。期盼各高校能打造出精品人工智能通識課,讓學生真正學懂、會用人工智能。

分析與建議

開設AI通識課是全球教育領域的共識

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副理事長 李啓生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世界各國對AI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高校開設AI通識課程已成爲全球教育領域的共識。

全球範圍內,衆多頂尖高校如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已經將AI納入通識教育範疇。這些學校的課程不僅傳授AI技術的核心原理,更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討AI技術的社會、文化和倫理影響。例如,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激進主義-藝術》課程,結合了藝術與技術,鼓勵學生探索AI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同時反思技術進步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通過項目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瞭解AI技術的原理和應用。英國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等知名高校,也紛紛開設了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這些學校的通識課程常結合多個學科領域,如數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爲學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能知識體系,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強調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爲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內高校也在積極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以適應時代需求。像北京市教委就發佈了《關於深化高校專業課程改革提高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能力的意見》,明確深化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輔修專業、微專業、雙學位等形式鼓勵學生開展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學習。

高校開設AI通識課程意義深遠。AI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我們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高校開設AI通識課程,正是對這一時代需求的積極響應。AI通識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應用以及發展前景,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爲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通識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出既具備專業知識又具備人工智能素養的複合型人才。當今社會,企業和社會越來越青睞複合型人才,掌握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和技能符合行業要求,也提升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當然,隨着AI技術的不斷髮展,高校AI通識課程也需要與時俱進。比如,課程內容需要多元化,高校的AI課程要涵蓋從基礎理論到高級應用,從技術原理到倫理法律等多個層面;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創新,高校要採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在線學習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師資隊伍需要專業發展,高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和學術交流,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產學研結合需要不斷深化,高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爲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等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總而言之,高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是高等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爲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更將爲我國建設教育強國,構建知識型、創新型社會貢獻力量。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