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報告:超五成不出門 手機玩遊戲度日

睡到自然醒,刷手機,打遊戲學生們到底有多“宅”?近日,某大學生消費分期服務平臺發佈了全國首份大學生暑期“宅”情調研報告結果顯示,超過56%的大學生的假期都在無所事事或沒有清晰的規劃中度過,多依靠網絡、手機等打發時間。他們爲何這麼“宅”?昨天,記者採訪了在寧高校的一些大學生。

近六成大學生幾乎不外出

社交軟件、看視頻度日

據瞭解,該份“宅”情報告的調查對象覆蓋了一、二、三線城市在內的500多所高等院校,3000多名在校大學生參與調查並真實呈現了自己暑期生活狀態,報告圍繞大學生暑期生活狀態和大學生“宅”情兩個方向展開。

報告顯示,五成以上的大學生在暑期幾乎沒有任何戶外活動,每天睡到自然醒,不按時就餐,依靠外賣、零食等度日;59.83%的大學生在暑期很少外出或是從不外出,幾乎沒有任何戶外活動;暑期依靠網絡、手機等打發時間的學生居多,47.08%的大學生每天上網5個小時以上,每天上網時長高達8小時以上的學生約20%,其中,在社交軟件、看視頻、聽音樂這三個方面花費時間最多。

僅有12.95%的大學生在暑期有詳細的計劃並能夠堅持執行,對於自己的“宅”生活,近七成大學生表示對假期滿意度較低,時常會產生無聊、懊悔等情緒。

刷手機、看電視“宅女”一天十幾小時都在牀上

張雨今年大二,暑假已過大半,她卻告訴記者,“我什麼也沒做,基本上每天要麼躺牀上,要麼沙發上‘葛優躺’,基本沒出過門。”

“八、九點起牀,微信朋友圈刷到底,回覆留言,再刷微博看看搞笑段子磨嘰磨嘰到11:00左右,開始叫外賣,12:30左右吃午飯,然後接着躺牀上開始看視頻,一下午又打發過去了。晚上呢,再跟同學朋友們語音或視頻聊天,吐吐槽,聽聽音樂,又要睡覺了。”

張雨的父母都在上班,家裡也沒什麼人,所以午飯就要自己解決。“天太熱,我又不想出去,外賣那麼方便,選擇又多,也不錯。”她還粗略計算了一下,“除了中間洗漱,開門拿外賣,轉換陣地去客廳,差不多十幾個小時都在牀上。”

小胡的暑假是在“遊戲”中度過的,他告訴記者,放了暑假,就等於開啓了晝夜顛倒模式,“白天睡覺,晚上玩在線遊戲,每天如此,都不知道外面是晴還是陰。”

無奈選擇“宅”

好不容易放個暑假,爲何學生們卻“宅”了起來?爲此,記者隨機詢問了幾名“宅男宅女”。

“我是不知道去哪兒,要麼網吧,要麼遊戲室,還不如在家打遊戲呢,環境還好。”尹同學認爲,他選擇“宅”在家,就是感覺地兒可去,“打打遊戲、聽聽音樂,感覺也蠻好,畢竟暑期也很短,轉眼又要開學了。”

“本來是想着出去玩的,K歌、吃飯、看電影,哪樣都需要錢,不太好意思再跟家裡要,畢竟這麼大了。”李同學表示,“其實,‘宅’是迫不得已,女生在一起,也就是逛吃逛吃,但貌似天天如此,也沒啥意思。”

劉同學則表示,可能與自己的習慣有關,“從小到大,我爸媽上班,我是一個人待在家裡,自娛自樂,打發時間,正好天又熱,懶得出門,越宅就越懶了吧。”

長期“宅”在家“社會化發展或不全面

大學生羣體爲何會出現長期“宅”在家的情況?這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無影響?

爲此,記者聯繫上了南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楊易老師,他表示,這或與他們的性格、家庭教育有關係,也因爲自身缺少規劃,纔會選擇“宅”在家。

楊易說,像一些經常一個人在家,父母也很少陪伴孩子,性格上會比較內向,不太開朗,這就導致他們不願意甚至不敢去接觸外面的世界,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比較差,接觸新鮮事物就會不安,“這樣,他們社會化的過程就會很長,發展可能就不均衡全面。”

對此,他建議,大學生還是應該多參加些活動,提前規劃好自己的暑假。“同時,學校也應該多組織一些活動,比如小組調研、夏令營等;父母應該適當抽出時間陪伴孩子,鼓勵他們嘗試新鮮事物,找一些讓他們走出家門的機會和理由。”

他們的“暑假”不一樣

促銷員、實習他們撈人生第一桶金

今年大二的小吳目前在一家超市裡做促銷員賣飲料,“大一的暑假感覺自己就是頹廢度過的,不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就是在電腦前打遊戲,蠻無聊的,所以,今年暑假前,我就看了幾份兼職的工作。”

男孩子嘛,一方面想鍛鍊一下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爲之後找工作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想掙點花錢,之後跟朋友出去旅遊。”小吳說,他一天下來大概能掙近百元,“有時候,賣得好,還有提成,雖然站着辛苦,但也算是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很開心,至少不用跟父母要零花錢了。”

與小吳一樣,這個暑假,小裴也沒讓自己閒着,學新聞專業的他找了一家傳媒公司實習。“待遇什麼的倒是其次吧,主要想看看現在公司裡都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自己能否適應,欠缺在哪兒,以便開學後,可以繼續提高。”

試着走出家門感受不一樣的真實世界

暑假,既然是假期,很多同學以爲,就應該給自己放假,無所事事也並無過錯。但作爲大學生,處在象牙塔到社會過渡的階段,筆者以爲,還是應該利用假期多給自己增加點資本,多去認識外面的真實世界。你怕與他人打交道,可生活無時無刻不存在人際交往;你怕吃苦,可四年之後的路,畢竟要一個人走。刷手機、玩遊戲,帶來的快感只是一時,可之後心裡的那份空落落,只會如你百無聊賴的暑期生活一般,惡性循環。其實,擺脫“宅”很簡單,獲得充實感也很簡單,從小事做起就好。若無地方可去,無事可做,那就試着第一步,放下手機,先走出家門,感受小區裡跳廣場舞大媽的熱情,散步聆聽街邊行人的家長裡短,或是來一場一個人不花錢的騎行。

綠草紅花、社交之道、人情冷暖,這些真實世界裡的“風景”都能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屬,若你是個有心之人,愛思考之人,必定能爲之後的成長學會並積累點什麼。

本文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