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攜手退休志工打造青銀共學空間 跨世代學習人生經驗

花蓮慈濟大學學生與一羣退休志工共同成立青銀共學空間「憶點藝滴」,讓年輕人與長者一起跨世代工作、學習,從中獲得熱情活力及智慧閱歷。(慈濟大學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慈濟大學學生與一羣退休志工共同成立青銀共學空間「憶點藝滴」,讓年輕人與長者一起跨世代工作、學習,從中獲得熱情活力及智慧閱歷。(慈濟大學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慈濟大學學生與一羣退休志工共同成立青銀共學空間「憶點藝滴」,而學生們也在志工的經驗分享下,動手將空間整理完成,達到青銀共學的成效。(慈濟大學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高齡化社會來臨,「青銀共學」成爲趨勢,花蓮慈濟大學學生與一羣退休志工共同在吉安鄉成立一處青銀共學空間「憶點藝滴」,以手作、遊戲,運動等課程,讓青年與長者透過方享方式,跨世代一起工作、學習,從中獲得熱情活力及智慧閱歷。

「憶點藝滴」青銀共學空間位在吉安鄉南山一街,負責人、慈大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彭沛瀅說,該空間爲青銀共學志工老師柯綠蘿提供,今年3月由慈大學生和長者志工一同整理、粉刷,重新設計場地分配,原本預計4月啓用,因新冠疫情延宕至10月底纔開幕,每週一、四提供手作、遊戲,運動等課程。

彭沛瀅分享整理空間過程中的體會,她說,大家花很多時間整理房子,但這世代的年輕人碰到問題首先都會請教「谷哥大師」,直到動手才知道經驗的重要,「明明粉刷了,壁癌也清除了,但水還是不斷從牆壁滲出來」,後來經志工楊懷漳提着一桶防水漆,指導大家如何爲牆壁上漆後,才順利解決問題,而這就是年輕人可在青銀共學中,從長者身上學習到的生活經驗。

慈大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學生趙芷芳則說,自己和長輩年齡差距近半世紀,彼此想法與生活過程均有所不同,當從他們口中聽到很多教科書上未記載的歷史故事,便發現自己可以藉此學習更多事物,「青銀共學不僅是年輕人教導長者新鮮事,他們同時也在向年輕世代傳遞人生經驗」。

楊懷漳笑說,自國營機構退休後,若沒有參與青銀共學,自己就會和很多退休人士一樣,在家「等吃」、「等睡」,而參加課程並和大學生一起活動從中感染了他們的熱情,便樂於將「水力發電」、「用電安全」等專業與大家分享。

柯綠蘿表示,北部、西部已有很多青銀共學的社區活動站,青銀共學和大家印象中的長者服務略有不同,銀髮長者可透過年輕人的加入打破對自己的設限,年輕人則可在過程中,從長者身上學習到許多生活經驗,因此青銀共學不僅是大學生服務長者,而是彼此共伴、共學、共創。

慈大表示,青銀共學創造了加乘的效果,長者的智慧和經驗正好是年輕人所缺乏的,而年長志工也透過參與活動找回自己的價值,每個高齡者如同傳家寶般,應該讓他們於退休的空閒時間,貢獻自己的經驗,持續發光發熱,讓學生從他們身上學習更多能量,對年輕人的未來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