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處改名 美國拿臺灣當工具人
(圖/本報系資料照)
華盛頓官員透過英國《金融時報》放話,表示慎重考慮讓臺灣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爲「臺灣代表處」,這個匿名訊息毫不遮掩美國拿着臺灣耍弄,戳一下中共。
透過《金融時報》放話,不是第一次。2012年馬英九、蔡英文競逐總統,白宮認爲蔡英文無法說清楚其大陸政策,官員匿名向《金融時報》傳達美國的質疑,不樂見蔡英文執政。事後美國國安會官員向臺灣官員坦承整個放話過程,誰出主意、誰打電話給《金融時報》、講了什麼,細節一清二楚。
日前再次放話,舉動高明。既然匿名,就不是正式的官方表態,留下伸縮餘地。放話內容強調,美國國務院亞洲事務官員與國安會皆同意改名的構想,意謂這已是民主黨外交幕僚們的共識,但有所保留,還沒做最後的決定,終需拜登總統簽署行政命令纔算定案。
放話的內容爲拜登留下縱深、製造籌碼。放話之前,拜登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電話,談了90分鐘,緊隨而來的放話,表明了美國對於拜習通話的後續發展有所期待,如果中方的表現不如美方預期,美國會打臺灣牌。「臺北代表處」更名「臺灣」,嚴格來講不算違反美國自身的一中政策,沒有跨越中國大陸一中原則的紅線,畢竟不是承認中華民國、更名爲中華民國大使館。但立陶宛的類似舉動,同意蔡政府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大陸外交部上月10日已公開定調爲「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舉足輕重非立陶宛可比,若拜登真的同意更名臺灣代表處,從中國立場,將是劇烈嚴重損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
與中國大陸競爭,美國多方佈局,拜登與習近平通話前,美方與中方磋商電話會談主題,並針對事態發展的幾種可能情境擬定劇本、籌劃應對方案。打臺灣牌是方案之一,對美國而言,如同打人權牌,指責中國內政一樣,不費成本、買空賣空。但相較於人權牌,臺灣牌對中共較爲棘手。美國指責中國人權、內政,中國可以迴應以戰狼語言,對內向中國人民表態,中國「平視」美國,不容對方指三道四;對外表明不接受被霸凌。但面對臺灣牌,中國大陸必須嚴陣以待,輕重平衡拿捏困難。可能再派軍機到臺灣西南400浬處飛幾趟,但力道還不夠,因爲這類飛給美國看的軍機出巡已呈常態,不是難以預測的突然舉動。
或許在南海操演武力,升高對抗情勢,但中國軍力遠輸美國,裝腔作勢可以,不可能讓形勢瀕臨衝突。政治上的因應方案也難以重傷美國。立陶宛爭議,中方召回大使,要求立陶宛也召回大使,美國若真讓臺灣更名代表處,中方出手的層級不該只停留在召回大使,就算僅召回大使,也是驚動國際政壇的外交大事,中美關係躍下深谷,以後得花很長時間才能挽回。目前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彼此需要,中國必須斟酌外交關係惡化的後果,美國也不會輕易把臺灣牌一下子打這麼大,這張牌是美國太好用的利器,要拿着慢慢玩弄中國。中國大陸要反制,最大的籌碼還是經濟,但最好的危機處理措施是私下協商,不公開傷及面子的原則下,中方付出點代價,要求美國不要假戲真做。畢竟「控管分歧」是中國面對美國的基本原則,也是中美賽局裡中方設定的遊戲規則,期待中美合作的同時,彼此不干涉對方內部事務,以利雙方相向而行。這也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公開的態度,期望美中競爭不要陷入衝突。
美國考慮同意我駐美代表處改名,把臺灣當作工具人,不是把臺灣當真愛。美國談到臺灣,口稱民主聯盟、自由價值,都是門面話,若沒有中國因素,美國不在乎臺灣政府是否爲威權獨裁。有臺灣輿論認爲,臺灣是美中衝突的源頭,美國聯手西方國家支持民主臺灣,這類議論錯把舞臺上的道具當成活生生的主角,以爲世界繞着臺灣轉。錯估中美博弈形勢,無助於臺灣在強權縫隙中找生存利基。
(作者爲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