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議|王焰新院士建議制定國家重大應急關鍵技術攻關指南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擬提交《關於加強應急管理科技創新和科普工作的建議》。

王焰新表示,各類災害事件的發生,給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羣衆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積極推進國家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建設是有力應對各類災害、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的根本。當前,大力加強應急管理科技創新和科普工作尤顯必要。應急科技創新能夠有效提升應急管理工作效率,是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是構建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的迫切需要;而應急科普工作則能夠幫助廣大人民羣衆瞭解各類災害和自救互救知識,有助於實現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的統一,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提高全社會抵禦各類災害事件的綜合防範能力。

王焰新指出,首先,當前,我國應急管理信息化和數據融合程度不高。應急管理的信息化有助於全面提升災害事件的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預演及實戰等能力,對實現應急管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實踐中,應急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這一問題在基層應急組織中體現地更爲顯著,而且應急管理工作往往涉及到多個部門、多個行業,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數據未能打通,給應急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其次,應急救援裝備的針對性和先進性不足。不同的災種需要不同的救援裝備,救援裝備與救援需求的匹配是影響救援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救援裝備的針對性不夠、實用性不強、智慧化程度不夠,高精度監測預警裝備、新型應急指揮通信裝備和信息感知裝備、智能無人應急救援裝備等比較缺乏。要實現精準救援,突破關鍵“卡脖子”技術,提升救援裝備效能是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最後,應急科普工作廣度和深度不夠。應急與科普相結合,不僅是一項特殊的科普實踐,也是國家應急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應急科普的覆蓋範圍不夠,仍有部分地區、部分年齡段的人對區域性、季節性的高發災害不熟悉,對相應災害的應急處理措施不瞭解。此外,應急科普內容缺乏相關科研人員的深層次介入,科普內容還存在簡單灌輸、流於表面的現象。

基於此,王焰新建議:

一、加強應急管理基礎理論創新。建議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爲目標,以“一案三制”爲抓手,從應急教育體系、應急科技支撐和應急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爲應急管理基礎理論體系建設提供系統可靠的技術和方法。建議加快佈局應急管理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爲基礎理論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搭建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

二、突破應急管理工作中的“卡脖子”關鍵技術。建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聚焦災害事故防控基礎問題,強化多學科交叉理論研究。開展重大災害科學考察與調查,整合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科技資源,加強自主創新和“卡脖子”技術攻關。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運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災害態勢、打通溝通渠道、輔助科學決策。實施重大災害事故防治、重大基礎設施防災風險評估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制定國家重大應急關鍵技術攻關指南,加快主動預防型安全技術研究。依據各類災害情境下的救援需求,瞭解各類救援任務的痛點難點,開展救援裝備科技攻關。

三、推動應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搭建科技創新平臺,促進應急科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和人才鏈深度融合,以應急管理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爲引領,加快健全主動保障型安全技術支撐體系,完善應急管理科技配套支撐鏈條。整合優化應急領域相關共性技術平臺,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統籌佈局應急科技支撐平臺。完善應急管理領域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制度,健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的激勵機制,推行科技成果處置收益和股權期權激勵制度,助力應急科技成果的落地和推廣應用。

四、完善應急管理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加快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構建應急科技人才網絡。完善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體系,培育複合型青年管理人才,提高應急管理專業化水平。建議應急管理部與教育部合作,建立應急管理領域人才培養共同體,並把應急管理學科專業實力較強的高校納入應急管理部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應急產業創新,以產業集聚人才,用人才發展產業,着力夯實青年產業人才基礎。健全應急動員和資源保障機制,增強青年志願服務體系化能力,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措施,推進形成“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格局。

五、推進應急科普長效機制建設。平時多科普,“戰時”少損失。應急管理部門應推進應急科普長效機制建設,探索把科普納入應急管理體系,做到“平戰結合”。各級政府應重視應急科普場館、應急演練和應急科普作品創作的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應急科普理念、制度、內容、方法改革創新,將安全素養、應急素養等納入科學素質建設;針對重大安全等問題,各級政府要提升科普工作應急服務能力,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強化科普工作責任意識,加強科普與科研結合、應急科普研究與實踐、應急科普作品創作,爲開展科普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各地科協應組織發揮跨部門、跨學科、跨地域、跨行業、跨媒體優勢,參與科普應急管理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