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近武士道的真相:《劍豪生死鬥》漫談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阿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說起日本文化,大家肯定會聯想到被日本引以爲榮的武士精神

士道即“侍道(又稱士道)”,被視爲大和民族之魂,在很多文化作品都描述了這種精神,如《海賊王》中的索隆和《銀魂中的阪田銀時,他們都以堅持自己的武士道爲榮。表面上看,武士道精神蘊含着一種堅持信念,積極向上的心態,能不斷激勵人們成長。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武士道精神僅僅是積極向上而已嗎?

曾有這樣一部漫畫作品,它用真實的筆觸、濃厚的色彩、細膩的畫面爲我們勾勒出了一羣生活江戶時代的武士樣貌,通過這羣武士的人生,我們得以窺視到些許武士道的真相,這就是《劍豪生死鬥》。

山口貴由的《劍豪生死鬥》

《劍豪生死鬥》的原著是日本小說家南條範夫所寫的時代小說《駿河城御前試合》,漫畫的大綱取自小說的第一章“無明逆流”,在漫畫家山口貴由的筆下增添了許多生動的細節後改編成了漫畫(後來也被製作爲動畫OVA)。故事從一場違反天下法理的真劍比試開始,其中第一場比試的參與者,是兩名奇異的劍士,他們一人是獨臂的藤木源之助,一人是盲眼跛足的伊良子清玄。兩個人因緣匪淺,原本是同屬劍術流派——虎眼流的同門師兄弟,但最終反目成仇,並各自修得秘劍,成爲不死不休的仇敵,而這場比試就是他們仇恨的終點。

整個故事的主線雖然是在講述這兩名武士如何相識、相知以及如何結下仇怨,但在敘述過程中,作者卻用了大量的筆墨着力刻畫武士們所生活的封建社會,從這個社會的側影中我們能看到武士道最起碼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兩名殘疾劍客的對決,動畫版製作非常精良

充斥着血腥味的武士道

武士道的一大特點就是充斥着殺戮和死亡,這個故事從最開始就昭示了這一點,《劍豪生死鬥》的日文原名是“シグルイ”,寫作漢字就是“死狂”。“死狂”這個詞出自日本武士道經書《葉隱聞書》,大意是“沉醉於死亡”。《葉隱聞書》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武士道者,追尋死亡之道也。”,它描述武士就是對死亡有所覺悟的人。

所有的武士要先在心理上戰勝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坦然面對死亡,而且是要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所以那些武士常常爲了某些事情而拼命,《劍豪生死鬥》的第一幕就是一名老臣在君主面前當衆切腹自盡,他試圖用自己的性命對君主進行死諫,阻止那場招致災禍的真劍比試。

臣子在大殿當衆切腹,但主君不爲所動

可是,這種思想如果過了頭,那就會變成一種輕賤生命的態度,試想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性命都不珍惜,哪裡還會珍惜別人的性命?《劍豪生死鬥》中的武士就是如此,他們不在乎自己的命,更不在乎別人的,爲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可以毫不猶豫地奪走別人的性命。

像故事裡的武士爲了知道自己的寶刀是否鋒利,他們可以用無辜的百姓試刀,在斬殺那些活人的時候,武士沒有絲毫的猶豫。

被武士試刀的對象不光是罪犯,甚至也包括平民——還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辻斬”

武士用活人試刀——還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辻斬”)

還有,故事中有一羣流浪武士前來主角藤木源之助的虎眼流道場踢館,藤木源之助一個人用拳頭把這些人都揍趴下,然後門徒們用石頭把這些人一個個地砸死。

對待踢館者必將其打殘好作爲人肉廣告,甚至用石頭將其砸死,草菅人命的態度令人驚愕

而年輕的武士在一旁目睹這一切之後,沒有任何的恐懼和不適,只有滿臉的羨慕,“遲早有一天我也要成爲這樣的人。”

年輕的武士心生羨慕

這種武士道根本沒有把人命當回事,他們都是先“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別人的命”,更極端一點的甚至變成了自虐狂加虐殺狂。

比如故事中的另一個人物牛股,牛股是虎眼流門下的弟子之一,是主角藤木源之助的師兄。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告別了自己的青梅竹馬,背井離鄉拜入虎眼流,希望成爲一名實力高強的武士,他在虎眼流門下苦練數年,卻始終得不到師父的認可,連和師兄們一起練習都不可以。無奈之下,他詢問自己的師父,爲何一直不肯接納自己,師父告訴他,是因爲他身上有情絲纏繞。牛股聽罷,爲了斬斷情絲,回鄉親手殺掉了苦苦等待自己數年之久的青梅竹馬,還忍着劇痛,空手將自己閹掉了。

有空手將自己閹割的決心,沒有什麼是他幹不出來的了

武士是先對自己殘忍,然後才能對別人更殘忍。

抹殺自我的武士道

武士道的另一大特點是忠誠,而且是絕對的忠誠、完全抹殺自我的忠誠。

武士道非常重視君臣戒律,即使“君不君”(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盡臣道),盡忠是絕對的價值,無論主上下達任何命令,身爲武士都要毫不猶豫地去執行,如果主上要求武士將妻女奉上侍寢,武士就要親手押着自己的妻女送給主上,如果主上要求武士自盡,武士也必須慷慨赴死。

這一點在《劍豪生死鬥》的故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虎眼流的所有門徒對門主極其忠誠,他們全都無條件地服從門主的命令,即使門主已經得了失心瘋,下一些近乎瘋狂的命令,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完成。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主角藤木源之助,他自小被門主收養,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爲榮,爲主上盡忠已經刻入了他的骨髓,在他小時候,門主爲測試他的忠誠,命他握住夾木炭的鐵筷,筷子已被燒得滾燙,一握上去整個房間都充滿了燒烤皮肉的臭味,但藤木依然神情自若地用這筷子攪拌木炭。

藤木手持燒紅的鐵筷攪拌木炭,神情泰然自若

藤木從小就和門主之女三重相互愛慕,在伊良子清玄拜入虎眼流之前,所有人都認爲藤木將會是迎娶三重、繼承虎眼流的人,而伊良子來了之後,卻在繼承人選拔中擊敗了藤木,成爲虎眼流的繼承人,由他來迎娶門主之女。

藤木縱使心中萬般不願,但也沒有抗拒命令,而在選拔結束後,神志不清的門主要求伊良子和三重在大庭廣衆下就完成夫妻之實,不堪羞辱的三重當然不願意,卻被所有的門徒按住,打算強行開始,絕望的三重痛斥這些只會服從命令的門徒都是一羣沒有自我的傀儡。

眼見自己愛慕的女子受辱,藤木的心中自然痛苦無比。可你猜藤木是怎麼做的?他什麼都沒有做,縱使強忍至口鼻流血也沒有挺身而出,爲三重解圍。因爲他是武士,是隻會服從主上命令的武士。

即使強忍至口鼻流血,也不敢做出“犯上”的態度,這就是武士道

而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角伊良子清玄,他擁有非常強大的自我,他對這種抹殺自我、只會服從命令的武士道精神嗤之以鼻。

雖然藤木與伊良子的理念不合,而且是不死不休的仇敵,但在藤木心中,卻對伊良子抱有一份羨慕和欽佩,甚至他都認爲一個人如果能像伊良子那樣始終按自己想法而活,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結局中,藤木在真劍比試裡擊殺了伊良子,藤木贏了,但他在心底卻對這位宿敵充滿了敬意。

比試結束後,君主卻要求將伊良子梟首示衆,以示羞辱,而且是讓藤木親手執行。藤木聽後非常震驚,因爲在藤木心中,能活出自我的伊良子簡直是他的榜樣、他的理想、他的驕傲,而君主卻下令讓他親手抹殺自己的驕傲。可是,藤木縱使心中萬分苦楚,還是哆哆嗦嗦地用刀一點點割下伊良子的首級,這一刻他手中鋒利無比的寶刀就像生鏽的菜刀一樣遲鈍,只能像鋸子一樣在伊良子的脖子上來回摩擦。藤木親手割去了自己內心的驕傲,因爲他是武士,是隻會服從命令的武士。

儘管取勝,但卻受命侮辱自己死去的宿敵令藤木無法忍受,但還是照辦了

武士,是一羣沒有自我的人。

嗜殺殘忍和抹殺自我是武士道的兩大特點,具備這兩個特點的武士道簡直是扭曲了人性,只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開始就是如此的扭曲嗎?

非也。

武士道原本是一套自成體系的道德規範,其內核是八個字,分別是:名,忠,勇,義,禮,誠,克,仁,這八個字的重要性按先後順序依次遞減,這八個字排首位的是名譽,後面七個字是諸如克己、奉公、勇敢、隱忍、謙讓等大家公認的美德。武士最看重的是名譽,而只有完成後面七個字才能獲得名譽、受人尊重,如果喪失了名譽,只有通過切腹自殺才能挽回顏面。

這其實就類似於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如果一個人真的按照這一整套道德規範去生活,還是挺值得尊敬的。

只是,爲何本意高尚的武士道卻變得如此扭曲?原因是時代。

特定時代下的產物

武士道之所以會變成這種扭曲的情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時代因素。武士道始於戰亂時期的日本封建社會,而《劍豪生死鬥》的作者開篇就點明瞭封建社會的完整形態。

封建社會的完整形態

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佔有絕大部分的資源,他們仗着資源上的優勢能肆意妄爲,哪怕是出於喜樂虐待他人也沒有任何問題,統治者能得到一切,所以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竭力維護自己的統治。

爲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擅自曲解了武士道,將原本八個字的內核只突出爲三個字,就是名、忠、勇。武士依然最重視名譽,但這份名譽卻只來自忠和勇,後面五個字已經名存實亡。

一方面,統治者強調忠,當然是因爲統治者希望武士階級能忠於自己,而且最好是完全的忠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背叛,像在《劍豪生死鬥》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幕,參加真劍比試的武士們俯首跪在雨中等待君主的召見,君主走到他們面前,隨手就殺了一名武士。

殘忍好殺的主君可以毫無理由地殺害一名武士

其他的武士是作何反應?連動都沒有動一下。在得到擡頭的命令前,他們一聲都沒有吭,可憐這些武士苦修數十載,只因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死於非命,但縱使這樣,對於主上那些病態的行爲和命令,他們依舊盲目遵從。

而另一方面,統治者強調勇,則是因爲在戰亂時期,武士是最好用的棋子,以勇爲名,能讓武士對自己殘忍,然後對敵人更殘忍,他們是悍不畏死的士兵,甚至將戰死沙場視爲最高的榮譽。至於統治者,他們能安坐在安全的後方,享受這些武士用性命拼死換來的戰果。

所以在封建社會,忠和勇被統治者欽定爲武士的最高標準,武士的名譽只來自忠和勇,只有符合這兩點才能得到晉升和封賞,其餘什麼仁義、道德都不是重要的東西。而過分強調忠勇的結果,就是催生了這種扭曲人性的武士道精神,《劍豪生死鬥》中登場的武士幾乎都是這一類人,他們無情、無義,爲了謀求更高的地位不惜大肆殺戮,但在殺戮的同時,卻能對主上始終保持極度的忠誠。

武士道,其實可以理解成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有效統治手段。

這種扭曲的武士道原本應隨着封建社會的消亡,一併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在二戰時期,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的道路,統治者覺得這種觀念可以用來禁錮和統一國民的思想,於是他們開足宣傳工具的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將本應徹底消逝的武士道又從故紙堆中給翻了出來,並應用於戰爭之中。

在日本與美國戰鬥中,美國人就完全無法理解這種思想,他們不理解爲何日本人作戰時能做出各種自殺式的攻擊,而在日本投降後,所有的日本人卻像沒事人一般幫美國人做修基地、搭房子之類的各種戰後修建。這就好比一個人昨天還提着刀找自個拼命,一晚過去,那人卻嬉皮笑臉地跑來幫助自己,這種前後矛盾的行爲,在美國人看來幾乎不可思議。

二戰臨近結束時,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奔赴日本,針對這種特殊的日本文化做了專門的研究,並撰寫出了名著《菊與刀》。作者在書中對這種扭曲的武士道精神做出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它比作了一把刀,這把刀非常銳利,在戰鬥時,武士能用燃盡自身性命的方式攻擊對手,而且這把刀也抹殺掉了自己的思想、完全聽主人的話,日本投降後,僅僅是天皇的一聲令下,所有的武士就全都放下了和美國人的仇恨,全心全意地幫助美國人。

這種扭曲的武士道精神所薰陶出的,不是人,而是一把刀、一件工具而已。

結語: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正反兩面,對於武士道的大衆文化作品當然傾向於表現其積極的一面:阪田銀時、緋村劍心、羅羅諾亞.索隆……他們所踐行的就是一種擁有全新意義的武士道,提倡的是活出自我,並不斷超越自我。

至於江戶時代淪爲高壓統治工具的武士之道隨着時代的變遷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其中的糟粕還是趁早摒棄了吧。

歡迎參加——愛玩網百萬稿費徵稿活動:當金牌作者,開本站專欄,領豐厚稿費,得專屬周邊!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