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銷信託年入超75億!招商銀行再“踩雷”,投資者:招行違規銷售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周夢梅

"這款信託計劃還有40分鐘就將上線,額度緊張,要搶購。”2021年3月,招商銀行一名理財經理向林甜(化名)推薦了一款由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代銷的信託產品“國通信託·誠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下稱“國通信託誠億”)。隨即,林甜(化名)就拿出了300萬元投資。

林甜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理財經理稱國通信託誠億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爲5.8%-6%,產品開放出售額度有限,只有2800萬元。時代週報記者查閱國通信託誠億的合同發現,國通信託誠億爲房地產類融資產品,產品管理人爲國通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通信託“),託管機構爲招商銀行深圳分行營業部,產品託管費率爲0.03%。

“國通信託誠億原本應在今年3月兌付,我卻沒有等到該產品如期兌付,也沒有收到任何通知。”林甜無奈表示,她數次聯繫招商銀行後,才發現國通信託誠億的債務人未能及時兌付到期的債務,該信託計劃需要延期兌付。

截至10月21日,國通信託誠億已兩次展期,部分投資人更是收到該信託計劃將延期至2024年10月完成兌付的通知。“這已經是實質性違約了,我們也不知道後面是否會有第三次、第四次展期。”林甜透露,截至10月28日,該信託計劃僅完成18%的本金兌付,目前約有200位投資者面臨“不知本金何時才能收回”的困擾。

此外,多名投資者質疑招商銀行在代銷國通信託誠億時,存在迴避風險告知等違規行爲。林甜透露,國通信託誠億的電子合同、風險揭示書都是在開售前40分鐘才上線公佈。“短短40分鐘,投資者要完成複雜的購買操作,難有充分時間閱讀長達70餘頁的產品電子合同,對產品的底層資產投向、風險揭示等重要細則很難有清晰認知。”林甜表示。

時代週報記者就上述問題致電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迴應稱:投資者想了解信託產品後續的兌付方案,可以與自己的理財經理深入溝通,其他事項不便迴應。

這並非是招商銀行代銷信託首次“踩雷”。近年,招商銀行代銷的多款信託產品均出現無法按時兌付的情況,並多次遭投資者質疑代銷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爲。

圖源:圖蟲創意

招行代銷信託產品再踩雷

招商銀行APP顯示“國通信託誠億”共有AB兩個系列,每個系列各3期產品。二者的投資方向皆爲房地產(企業)融資類產品,都屬於R3種風險產品。區別在於國通信託誠億A系列起投金額爲100萬元,國通信託誠億B系列起投金額爲500萬元,前者的業績比較基準爲5.8%,後者則爲6%;其中,國通信託誠億A系列銷售費率爲1.72%-1.97%,國通信託誠億B系列的銷售費率爲1.52%-1.77%。

產品說明書顯示,國通信託誠億資金投向是應收賬款債權,具體是深圳市誠億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受讓其持有的龍光集團實際控制公司(下稱“債務人”)的施工方/供應商(下統稱“原始債權人”)對原始債務人的應收賬款(含商業票據)債權。即該信託的底層資產爲龍光集團實際控制公司的應收款項及對應的全部權益,該信託的債務人即爲龍光集團。

值得關注的是,該信託計劃被指僅有擔保人,沒有抵押物。據國通信託3月份發佈的《國通信託·誠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臨時信息披露公告》,該信託產品存續規模爲10.47億元。一名投資者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產品爆雷後,國通信託向債務人追加了約3億多元的抵押物,目前整個信託計劃還存在約數億元的資金缺口,是資不抵債的狀態,且抵押物存在一定處置困難。

目前,已有多名投資者稱,其購買的國通信託誠億系列產品早已到期,但無法正常兌付。

時代週報記者查閱《國通信託·誠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臨時信息披露公告》發現,信託管理人稱受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影響,債務人申請從2022年10月開始將未履行的債務延期24個月,期間分期償還。“由於本信託計劃財產未能按期收回,無法按期分配信託利益,後續會積極督促債務人履行義務。”這已是國通信託誠億第二次發佈展期公告。今年3月21日,國通信託也曾發佈公告稱,信託計劃已到期,但僅收到債務人支付的部分款項,債務人提出申請展期。

“國通信託誠億到期不兌付,債務人展期拖延,已構成二次實質性違約,我們的本金可能收不回來了。” 投資者劉明(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該信託產品本應於2022年3月17日完成兌付,但是到了到期日,他遲遲未收到款項,之後數日他多次致電銀行客戶經理,才得知該信託產品展期一年 。今年10月,劉明再次收到國通信託誠億要展期兩年的消息。

劉明提供產品購買頁面信息截圖顯示,他所購買的國通誠億三期A(XTFZ27)產品成立日是2021年3月17日,投資期限爲365天,產品到期日則爲2022年3月17日。

圖源:圖蟲創意

國通信託誠億無法按期兌付,多名投資人將矛頭指向招商銀行。多名投資者指責,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在銷售國通信託誠億時,存在虛假宣傳、掩蓋產品風險、教唆投資人更改風險評級等違規銷售行爲。

“購買該產品之前,理財經理反覆向我強調招商銀行擁有強大的風控體系,國通信託誠億有足額的抵押物,產品絕對安全。”劉明表示,產品無法如期兌付之後,他才知道該產品底層資產爲應收賬款,這種債權是一種信用債,產品成立之初並無抵押物。“理財經理在推介產品的過程中卻未如實告知。”劉明認爲,該名理財經理存在虛假宣傳行爲。

“當我向理財經理詢問該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時,他只告知產品可能會提前完成兌付,並未詳細揭示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林甜則表示,招商銀行理財經理還存在未按規定向客戶提示投資風險、迴避風險告知義務等違規行爲。

此外,還有投資者反映,招商銀行在代銷過程中,涉嫌未嚴格執行合格投資者標準。“購買信託產品,投資者需要填寫相應的風險評測問卷,評測合格投資者風險等級。風險測評問卷中有一題是詢問投資者能接受的最大本金損失,我的答案是10%以內。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告知我,這樣無法購買國通信託誠億這款產品,並教我如何修改自己的風險等級。”投資者杜銘(化名)表示,在國通信託誠億上線前夕,招商銀行理財經理曾指導他在手機App上修改自己的風險等級,以通過產品的合格投資者認證。

還有多名投資人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在代銷國通信託誠億過程中,存在未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錄音錄像、未按照合同要求督促管理人召開受益人大會、未按監管要求進行信託產品的公示登記等違規行爲。

由於多次與招商銀行交涉未取得相應的進展,多位投資人陸續將招商銀行及相關機構投訴至銀保監會,還有部分投資者考慮發起訴訟。

一名從事信託相關業務的律師分析指出,投資者購買銀行代銷的信託理財產品並不意味着“更安全”。按“賣方盡責、買方自負”原則,如銀行切實履行了相關義務,投資者很難要求代銷機構給予經濟賠償。但如果有證據表明銀行在投前、投中、投後三個階段存在過失或未盡責之處,在融資方完全沒有兌付能力的情況下,投資者是可以提起訴訟,要求銀行賠償損失,賠償額度依據未盡責的程度而定。

代銷信託年入75億 頻遭監管處罰

事實上,招商銀行代銷信託產品出現違約並非個例,近一年來,招商銀行代銷的多款信託產品多次出現爆雷。

2022年6月,招商銀行代銷的五礦信託鼎興系列宣告展期18個月,同樣有數位投資者向時代週報記者爆料稱,招商銀行在代銷五礦信託鼎興系列產品的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爲; 此前5月,招商銀行代銷的中航651號信託理財產品也出現延期兌付的情況。2021年8月,招商銀行代銷大業信託·君睿15號(九通基業)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宣告逾期;2021年11月,招商銀行代銷外貿信託-富榮166號恆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同樣宣告逾期。

有分析人士指出,招商銀行代銷信託產品屢出問題,或與其近年在在財富管理領域高舉高打有一定的關係。

招商銀行穩坐銀行業“零售之王”的寶座。在深厚的零售基礎上,2021年招行提出大財富管理戰略,試圖打造財富管理3.0模式。“截至2021年末,(招商銀行)零售客羣突破1.7億戶,零售管理客戶總資產(AUM)突破10萬億,增量再破萬億。託管規模接近20萬億,資產管理規模突破4萬億。”招商銀行董事長繆建民今年3月公開稱,我們大力推動財富開放平臺建設,打造財富管理生態,吸引87家資管機構進駐,引入8家友行理財子公司優質產品 。

2021年,招商銀行包括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託管業務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等在內的大財富管理收入,佔營業總收入比例接近16%。具體看來,財富管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358.41億元,同比增長29.00%。這其中,招商銀行代理基金收入123.15億元,同比增長36.20%;代理保險收入82.15億元,同比增長42.80%;代理信託計劃收入75.42億元,同比下降1.10%,主要是在壓降融資類信託和房地產信託業務管控的大背景下,存量業務有所下降 ;代銷理財收入62.92億元,同比增長53.69%。

不過,招商銀行理財業務的投訴量一直高居不下,廣爲市場詬病。

銀保監會通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二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中,在涉及理財類業務投訴數據中,招商銀行投訴量分別爲228件、180件。2021年四個季度,招商銀行理財類業務投訴量分別爲136件、153件、164件、164件,全年共617件,居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榜的榜首。

招商銀行也多次因理財業務違規遭到銀保監會處罰。2021年5月,銀保監會對招商銀行開出一張高達7170萬元的鉅額罰單。該罰單直指招行存在高淨值客戶認定不審慎;違規變相降低理財產品銷售門檻;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理財產品未執行合格投資者標準、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人數超限、面向不合格個人投資者銷售投資高風險資產或權益性資產的理財產品等27項違規行爲。

2018年,招商銀行也曾因“銷售同業非保本理財產品時違規承諾保本”等14項違規,收到6570萬元鉅額罰單。

銀保監會官網顯示,自2018年底以來,招商銀行南昌分行、呼和浩特分行、泉州分行、廈門分行、贛州分行等多家分行都曾因理財業務違規收到罰單,違規情形包括:代客操作銷售理財、代銷產品以及結構性存款、理財和代銷產品宣傳材料管理不合規;理財“雙錄”未完整記錄銷售全過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