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詭事錄:“小祖宗”上了發佈會,大學生在校園裡爬行

前段時間有個網劇挺火,叫《唐朝詭事錄》。

古裝探案的類型,每個故事都充滿懸疑氣氛,可以當恐怖片看。然而最終抽絲剝繭下來,每個鬼故事裡都包裹着扭曲猙獰的人性。

孔夫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世上當然是沒有鬼的,但詭事可不僅僅是大唐纔有。咱們生活的當下,詭事也是層出不窮呢。

待我爲各位客官一一道來。

1

詭事一:當代大學生開始熱衷搞行爲藝術了。

他們在宿舍裡養紙片狗還不過癮,竟又掀起了新的潮流——集體在校園操場上爬行。

此類爬行活動先在中國傳媒大學發起,很快席捲至帝都其他高校,如清華、人大、北外等,一時蔚然成風。

對於該現象,某大學工作人員迴應系校園爬行活動大賽,學生社團則稱該活動是爲了“豐富課餘活動,淨化空氣”。

蘇無名,你怎麼看?

詭事二:

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疫情防控發佈會。

按理本應由政府部門介紹疫情防控成果和相關舉措,但網上視頻中,某位官員卻一本正經地爲名叫“小祖宗”的寵物用品店公開帶貨,且美其名曰響應居民的關注,在抖音上搜索購買即可全城配送。

畫面一轉,寵物店的美女老闆歡快地和觀衆互動,歡迎小寶貝們即刻下單。

看完不免感慨:烏魯木齊的疫情發佈會果真硬核啊,人文關懷早就不在話下了,人家都關心狗狗們有沒有吃的了!

廣大網友啊,你們可長長見識吧,別老盯着人家社區書記女兒的成人禮不放了,現在阿貓阿狗都變成小祖宗了,就問你服不服?

只是有一點疑惑:這個小祖宗到底是何方神聖?能得到官方的背書想必有通天的背景。

電影裡的植入廣告不顯山不露水尚且需要花費真金白銀。能夠在發佈會上堂而皇之宣讀,進入官方保供名單,需要花費白銀多少兩?

請求解。

2

我雖非狄公弟子蘇無名,卻也敢大膽揣測:

這兩件詭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中卻有着必然聯繫。

何出此言?

你看,這兩件詭事,放在3年前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2019年沒有疫情發生時,大學校園的生活還是豐富多彩的。

大學生們可以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週末去看愛豆的演唱會,看各種各樣的展,在美食街擼不完的串。如果你有才藝,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但絕對不包括爬行這一項。

當然,最關鍵的一條:那時大學不上網課,出校門也不需要審批。

再說烏魯木齊的詭事:

官員在疫情發佈會上公然給寵物店帶貨,看起來讓人瞠目結舌,但看看烏魯木齊因疫情封禁長達3個多月,似乎也可以理解。靜默3個月,人要吃要喝,阿貓阿狗們當然也需要啊!

民以食爲天,小祖宗們斷了狗糧也是大事,所以官員們既要關注“民生”,也要關注“狗生”,不僅人民羣衆滿意,“小祖宗們”滿意纔是檢驗官員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嘛!

如果不是因爲疫情,你能期待官員們在新聞發佈會上貼心告訴你如何用抖音搜索“小祖宗”買狗糧且全城配送?

所以,都是新冠,哦不,奧密克戎惹的禍。

當一種叫做自由的東西成爲集體禁錮之後,詭事就發生了。

大學生爲什麼養紙片狗,又爲什麼集體爬行?

表面上看確實是行爲藝術。

有人批評這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滑坡,還有人指出大學生的精神狀況堪憂。

以蘇無名的邏輯代入,能夠看到“精神狀況”這一點的人,已經無限逼近事實真相了。

大學生活曾經是很多人這輩子唯一能自由支配時間和金錢,可以任性地爲熱愛買單的階段。

但現在,學生們不是在宿舍上網課,就是在家裡上網課。很多人大學幾年,連所在的城市都不熟悉,甚至畢業典禮都是線上舉行。

年輕人所獨有的青春、熱血和浪漫被禁錮在食堂、宿舍的兩點一線中,被日復一日的核酸和網課消磨,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疫情之前的大學生活是什麼樣子?

所以呢?

養狗也好,爬行也罷,只不過是年輕人以誇張的行爲來表達集體的反叛罷了,是以荒誕解構現實苦悶的一種手段,無須上綱上線。

而烏魯木齊那位官員呢?

身爲父母官,不爲人民羣衆辦實事,專爲阿貓阿狗“小祖宗”們謀利益,即便是滿足羣衆需要,但也讓人頗爲不解。難道老百姓生活上有沒有困難,能否買到菜,生病了會不會被醫院拒絕,這些問題不值得他關注?

如果不是腦子裡缺根弦,就是真金白銀的價碼太高,或者爲了博“小祖宗”背後的紅顏一笑。

箇中玄機,恐怕只有中紀委介入才能揭曉了。

有趣的是,烏魯木齊市商務局事後發表聲明稱:網上流傳視頻爲寵物店惡意剪輯,斷章取義,保供名單裡不只有“小祖宗”,還有另外2家寵物用品企業。

也就是說,視頻是真實的,只不過是部分真實:

原本應是爲3家帶貨,現在變成了爲一家帶貨。所以要保留“對混淆視聽,造成惡劣影響者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烏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隨後對“小祖宗”寵物用品店罰款50萬,並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你品品,頗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罰也罰了,該打的板子都打了。不能再深挖下去了,不然,只會挖出更多的詭事來。

你懂的。

3

如果說:大學生在地上爬行是癲狂;

那麼烏魯木齊的官員在疫情發佈會上帶貨則是瘋狂。

總之,大家都有病,只不過症狀不同,造成的危害不同。

中科院陸林院士曾呼籲大衆要做好長期心理準備,據說新冠疫情3年來新增7千萬抑鬱症患者,9千萬焦慮症患者,且造成的心理創傷將至少持續20年。

據左公子觀察:陸院士所言實不虛也。

新冠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何止焦慮與抑鬱?

長期的封控生活可能大概也許已經嚴重損害了很多人的腦神經迴路。

不然,何以解釋石家莊嚴格落實國務院防疫“二十條”,取消全員核酸檢測,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後,人們卻不敢走出家門?

之前,不是都嚷嚷着要解封,要工作賺錢嘛。

常態化核酸檢測不過是今年5月份之後纔出現的事物,如今,大部分人已經接受它成爲生活的一部分。沒有綠碼,我們寸步難行。甚至給人某種錯覺:只有不停地做覈算,我們的健康纔是有保障的。

所以當真的恢復正常生活了,人們反而不正常了。

看來,人類是受強大慣性驅使的物種。

關得久了,會不習慣自由。

假如:大學生爬行成了一種習慣,“小祖宗”們出現在發佈會被視爲理所應當。

世界還會好起來嗎?

假如荒誕文學大師卡夫卡在世,他又會作何感想?

這究竟是病毒的變異,還是人的異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