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建築藝術邂逅科技,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成廣州新“頂流”

五一黃金週

對於各位本地廣州er來說

最近的大熱點

莫過於五一期間面向公衆開放的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

它集廣東美術館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廣東文學館爲一體

在珠江之濱

這艘近360米長的“文化巨輪”

乘風起航

將嶺南文化遠播世界

其建築技術和館內科技展現了

現代建築設計與科技應用的深度融合

是一個集藝術性與科技性

於一體的文化體驗空間

01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藝術中心與沿岸的白天鵝賓館、邃古倉碼頭、沙面等景象交相輝映,又與珠江新城一帶的廣州塔、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大劇院等文旅地標隔江照應。它的造型設計、文化寓意等都別有一番講究。

設 計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師何鏡堂團隊設計,採用現代建築語言抽象寫意,表達“文化巨輪、鵝潭飛虹、雲山藝境”的設計概念。

三館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從江岸向後逐漸由低到高、疊級而上,從遠處看有巨輪出海之態,寓意“嶺南文化乘風破浪、遠播四海”。

造 型

主體建築靠南面鵝潭路,面向珠江形成30米、50米、80米的三級天際線變化。近360米的橫向長軸建築體型,猶如停靠江邊的文化巨輪。外立面採用白色冰裂紋釉面陶瓷板和釉面玻璃幕牆,傳承從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中國陶瓷文化。

功 能

藝術中心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三館爲一體,三館在功能上各自獨立,又在形象上形成統一的整體。

通過整體景觀、飛虹廊橋、共享藝術大廳、地下商業空間等三館共享共用的功能形成三館整體的建築基座,特別是從廣場延伸到三層的飛虹廊橋以及在三層的藝術共享大廳,是藝術中心的亮點,一個面向市民,一個面向三館的參觀遊客,將三個館在空間上整合爲一體。

02

建築技術之精湛

建築不僅僅是磚石和水泥的堆砌,還要考慮建築的材料選擇和構造方式等。藝術中心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建築與珠江融爲一體,不僅提升了廣州的城市景觀,也爲市民提供了一個親水的公共活動空間。

幕牆系統

建築立面由白色彩釉玻璃幕牆、白色冰裂紋陶瓷面板幕牆、陶棍與玻璃組合雙層幕牆、仿清水混凝土幕牆等組成,整個建築外表皮是超過8萬平方米、超過11個幕牆系統、22個子系統的幕牆體系,也是這個項目最具挑戰性的分項工程之一。

爲了使幕牆呈現最好的視覺效果,項目團隊採用三維掃描技術,掃描形成幕牆骨架點雲模型,並與理論模型對比複覈。確保材料尺寸互相吻合、安裝精確,促成外立面一次成優。

結構體系

藝術中心的建築結構與建築形體高度契合,併爲建築空間的營造搭建了結構支撐體系。整個建築360米長,爲達到建築的整體性,整個結構體系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結合,通過精密計算沒有設置一條變形縫。

親水棧道和親水平臺利用原來碼頭的樁簇進行加固利用,在200年一遇的防洪標高以上採用大跨度的鋼樑爲市民搭建一個外延向珠江的活動空間,對珠江堤圍的防洪和珠江的行洪、航道影響減到最低。

防水設計

作爲臨江大體量建築體,地下室防滲漏挑戰極大,爲保護文物、館藏資料,項目防水面積超40000平方米。

項目團隊經過充分研討模擬,制定地下室防水設計專項策劃,結合智慧建造管理平臺三維技術,確保工程無滲漏。

連廊支撐

場館由兩段鋼結構連廊連接,該連廊懸空高度29米,桁架最大跨度168米,懸空最大跨度48米,重達1500噸,相當於330頭成年大象體重總和。

這個橫跨兩岸的重量級超限大跨度雙層連廊提升工程,因其卓越的質量和創新的施工技術,榮獲了中國建築鋼結構行業的最高榮譽——中國鋼結構金獎。

03

館內科技之創新

藝術中心的功能佈局和展示方式也充分考慮了當代人的審美和需求,旨在打造一個與時俱進的展示灣區文化的交流平臺。

沉浸式體驗

藝術中心內部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結合雕塑藝術場景,打造沉浸式展覽空間,讓觀衆身臨其境地感受嶺南文化的魅力。

廣東文學館通過實物展示、人物雕像、數字藝術光影空間、行浸式紗幕光影秀、數字互動卷軸、粒子動畫新媒體演繹、全景沉浸式劇場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多種方式,打造沉浸式展覽空間。

廣東美術館的白鵝潭館區,21個展廳和超大的公共藝術區域,是未來的潮人聚集地。更有趣的是,沉浸式數字藝術大展,將帶你在數字的世界裡感受嶺南山海和南國美學。

AI講古人

AI技術的應用讓展覽“活”了起來,觀衆可以通過互動體驗,深入瞭解每一件展品背後的故事。

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AI講古人”通過自然語言對話技術與AI數字人合成技術,爲觀衆帶來生動的非遺故事講解。

裸眼3D與全息投影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展廳裡,運用全息投影技術打造的音樂光影幕、結合裸眼3D技術設計的戲劇櫥窗裝置,爲觀衆呈獻一場永不落幕的“視覺盛宴”。通過數字技術賦能非遺創新呈現,讓每一位觀衆都成爲故事的主角。

溝通現代與未來

連接中國與世界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現已面向公衆開放

趕緊去打卡拍照吧~

資料參考:新華社、廣州日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南方+、新快報、中建三局

圖片來源同上,非商業用途,若構成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