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到憤怒的時候 試試非暴力溝通吧

當你感到憤怒的時候 試試非暴力溝通吧。(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生而爲人,難免會因爲各種突發狀況而不高興。

但是,只有你能決定要不要生氣,也只有你能讓自己開心。

這本情緒管理指南,沒有空泛的大道理,只有最真實的經歷、最好懂的心理學知識、最實用的方法,

就是要幫助你提升掌控情緒的能力,讓生活少一點不順心,多一點樂趣!

想好好管理情緒,你必須學會──

改變負面思考習慣,找回情緒主導權

別人的否定與批評,從容優雅地迴應。

面對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巧妙地拒絕。

戒掉完美主義與自我懷疑,建立自信。

有效化解負面思考,讓心情陰轉晴

【精彩書摘

小C剛剛踏入職場的時候,是一位憤青。遇到一點不公平或不爽的事情,他經常會馬上表達出來。情緒激動的時候,他還會直接開罵。

後來,他在職場上碰了壁。身邊的一些老同事經常勸他做人要低調一些,不要太情緒化,否則容易惹是生非。

在老同事的長期洗腦下,小C終於改掉了他鮮明的個性,幾乎很少再去表達他的憤怒了。但是,這不是故事結尾

故事的結尾是,在隨後的日子裡,由於小C長期壓抑自己的憤怒之情,導致整個人都變得鬱鬱寡歡,喪失了生命的活力。後來他還去看了心理醫生,被診斷出了憂鬱症。

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憂鬱往往來自於對憤怒情緒的長期壓抑。當被壓抑的憤怒情緒無處釋放,那麼這些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就會將矛頭指向自己,轉化爲心理憂鬱。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把憤怒的情緒發泄出來容易破壞人際關係,而把憤怒壓抑在心底又容易導致憂鬱,那麼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其實,表達憤怒的方式不僅僅只有單純地發泄情緒這一種(例如,責罵他人等)。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還有哪些方式可以用來宣泄憤怒的情緒?

根據《非暴力溝通》一書,當我們生氣的時候,一般會有四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分別是: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四種方式。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可以稍微留意一下,自己通常都是透過哪種方式來發泄憤怒的。

第一,責備自己。有的人會在憤怒的時候,不停地責備自己。責備自己太過懦弱,責備自己沒有力量去改變現實等等。然而,這種對自己不停的責備,並不會化解憤怒情緒,反而還會導致內疚、慚愧等情緒,甚至會讓自己厭惡自己。

第二,指責他人。這是人們在憤怒的時候,最容易選擇的一種發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很容易圖得一時之快,卻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候,這種方式還會火上澆油,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第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在發怒的時候,總是一個勁地抓住別人的錯誤行爲不放,那麼我們就會越來越生氣。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認真探究導致自己如此憤怒的真正原因用心去體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那麼我們的怒氣就會慢慢消失

例如,同樣一句話,有的人會聽聽就過,有的人則會暴跳如雷。對於那個容易暴跳如雷的人來說,讓他人憤怒的真正原因可能並不是那麼一兩句話,而是他感覺到自己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如果這個人能夠認真去探究一下自己爲什麼會如此敏感,那麼他就不會繼續爲那一兩句不中聽的話而感到憤怒不已了。

第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只有不幸福的人才會去傷害人。因此,那個朝你發怒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幸福的人。他的身上,一定有某一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用心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就會發現,那個責罵你的人其實是一個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可憐之人。當看到他令人同情的一面時,也許你就不會感到那麼憤怒了。

有時候,我喜歡把一個人的發怒行爲解讀爲:「求求你,關注一下我吧!」

上面總共介紹了四種處理憤怒情緒的方式。不難看出,前兩種都是比較消極的情緒處理方式,後兩種是比較積極的、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情緒處理方式。

下面,我們就透過兩個具體的例子來詮釋一下,如何運用後面兩種積極的方式來處理我們的憤怒情緒。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種處理憤怒情緒的積極方式—學會體會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每當我在節假日收到電話簡訊,需要我幫忙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例如,有人發微信說希望我馬上解答他的心理疑惑),我都很容易發怒或抓狂。

我會因爲諸如此類的一個電話或一則訊息影響一整天的好心情。這時候我會想:「我又不是你的私人心理醫生,憑什麼要我隨時隨地回答你的心理疑惑啊?!」

但是當用心去體會自己發怒的原因時,我就會發現:自己之所以很容易因爲被打擾到而感到憤怒,是因爲「自己渴望靜下來好好休息」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

由於做教育工作的緣故,我在工作日通常需要處理很多事情。在這種忙碌的狀態下,很難好好放鬆。所以,我很渴望能夠在週末或節假日好好休息一下。

認知到這一需求後,我開始注重調整自己的工作節奏,並且學會了忙裡偷閒(有時候,我會主動停下手中的工作,站在窗邊喝一杯茶)。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渴望好好放鬆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同時,我再也不會把「對休息的渴望」全部寄託於節假日了。

如此一來,我也很少因爲「在節假日休息的時候被電話或訊息擾亂」而那麼容易感到憤怒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處理憤怒情緒的積極方式—學會體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前兩天,我的一個學生髮了一則微信給我。他在一家外商工作,隔着手機熒幕,我都能感覺到當時他的情緒相當激動。

老師,趕快勸我幾句,否則我馬上就要和主管開嗆了!她真是欺人太甚!她總是對上海本地人笑臉相迎,對我們外地人不停地找麻煩,這就是區別對待!剛剛她又過來對我的工作挑毛病,我準備和她大吵一架,大不了我就走人!」

收到這則微信,我馬上勸學生說:「你先不要激動,現在你除了深呼吸什麼都不要做,先冷靜五分鐘再說。」

接下來,我又問了這個學生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覺得主管因爲你是外地人所以故意找麻煩,那麼除此之外,你能否再列舉一項她朝你發怒的其他原因?」

過了一會兒學生回覆我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的主管剛剛新官上任,很想把工作做好。由於她急於得到上面主管的認可,所以就壓迫我們底下的員工。」

「那你感覺自己的工作是否存在問題,從而導致她過來找麻煩呢?」我又問道。「我的工作也有一些問題,但我就是看不慣她那副德性。」學生回答道。

「也就是說,她並不僅僅因爲你是外地人才針對你,或許她是因爲工作上的事情才朝你發脾氣。又或許,因爲她擔心自己所帶的團隊表現不好,沒有辦法讓她的主管留下好印象,所以才朝你們發脾氣。」我繼續開導學生說。

當我慢慢引導學生去理解他人的體會和感受的時候,我發現學生開始慢慢放下了「主管因爲我是外地人所以才故意找我麻煩」的不合理歸因方式,學生的怒氣也慢慢消失了。

「老師,謝謝你,我現在感覺心情好多了。我還是先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好吧,有機會我想和主管好好聊聊。」學生最後回覆我說。

看到學生回覆的訊息,我開心地笑了。希望今後當你在忍不住要發怒的時候,不妨嘗試着去體會一下自己或他人背後真正的心理需求,或許這纔是更好的化解憤怒情緒的方式。

(本文摘自《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高寶書版)

作者簡介】

宋曉東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教育學碩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幸福心理學與生活》課程講師、上海市認證學校心理諮詢師。曾受學校公派赴美國、澳洲等多地大學進行參訪進修。曾任《人力資源》雜誌專欄作者,現任《學生導報》、《壹心理》專欄作者,持續發表多篇優質文章。所寫文章曾被思想聚焦、清華南都、Linkedin、青年文摘、中國青年報、MOOC學院、行動派、晚安少年等微信公號轉載,獲得粉絲一致好評。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高寶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