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義大醫院副院長許耀峻:母親臨終前臥牀3年 陪病讓他更有同理心
許耀峻的母親(中)與三個兒子合照,左1爲許耀峻。圖/許耀峻提供
在人生不同階段,角色、立場不同,感受也不一樣,18年前,母親罹癌,脊椎減壓手術失敗,至臨終前均無法走路、臥病在牀,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一路陪伴,深刻領悟「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難處。爲此,他儘可能地尊重病人選擇、用心溝通,希望曾有過的傷痛,不會發生在自己病人與家屬身上。
談起那段陪病經歷,許耀峻幾度哽咽,他表示,那年他是臺大住院醫師,電話上聽父親說母親最近走路一跛一跛的,似乎無法擡起右腳,於是請母親從高雄北上就醫,詳細檢查後,竟然是脊椎出現轉移性腫瘤造成病理性骨折,腫瘤並已壓迫到脊髓與神經根,同時發現肺部有顆醜惡的腫瘤,很可能是元兇。
母親脊椎手術後 無法走路
當時陷入兩難,思索着該先開刀,還是直接化學與放射治療?由於神經壓迫是燃眉之急,而且需要取得腫瘤組織以確定診斷,所以最後選擇先做手術,不料,這個決定讓許耀峻在無數個午夜夢迴時悔恨不已,因爲母親於術後竟再也無法走路,就這樣在病牀躺三年,承受痛苦與折磨。
許耀峻表示,母親脊椎開刀,術後持續滲血,兩天內進了三次手術室,雖然出血後來止住了,但對於脊髓壓迫所造成的傷害已不可回覆,導致半身不遂,從此臥牀。
許耀峻巡房探視病人。圖/許耀峻提供
長輩嚷着告醫院 他不好受
這樣的手術結果,任誰都難以接受,家人既悲傷又氣憤,有長輩嚷着要告醫院,「在高雄,還可以走路,到臺北開刀,反而不能走…」「臺大不是很行嗎?怎麼會變成這樣!」親友雖然沒有直接指責許耀峻,但他心裡也覺得難辭其咎。
但善良寬厚的媽媽並未怨天尤人,反過來安慰他「還好有來臺北處理,否則命就沒了。」再者,沒有人知道手術結果後怎樣,只能說自己的命是天註定了。
隨着癌細胞擴散,啃蝕入骨,疼痛萬分,最後一次住院時,護理師不經意地碰撞,讓許媽媽痛得當下眉鎖淚流,事後告訴兒子「那一下真的是痛得受不了,但也不能怪她,她也是不小心的,她實在不知道我會這麼痛。」
媽媽臥牀三年後,不幸病逝。經歷這段悲慘的陪病歲月,許耀峻告訴自己不能讓母親蒙羞,要做個懂得與病人良好溝通的好醫師。
許耀峻表示,醫學並非在推演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公式,而是一門不確定的藝術,因爲有着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狀態,無論如何謹慎小心,醫療處置極難萬無一失。因此,在與病人及家屬溝通時,他儘可能告知所有的選擇及其優缺點,作爲病家決策依據。
學好與病人溝通 尊重病家
許耀峻習慣以同理心與病人互動,並且尊重病家的選擇,以肝癌診療爲例,他會以實證研究爲基礎,評估病人接受手術、電燒、栓塞等各種治療方案的預期效果與可能風險,提供數據與病家討論後做出決定,而不是由醫師獨斷。面對醫病之間的資訊落差,他認爲「要用對方可以懂的語言來溝通」。
被問到自我期許,他希望能做到「術德兼備」,不僅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還要服膺道德義務,堅守醫學倫理,以病人爲首要顧念。
即使已經過了將近20年,許耀峻仍時常想起母親罹病時的點點滴滴。他自責當初沒能及早發現母親的病情,喟嘆醫療充滿不確定性,也感念許多親友、師長與同事在那段時間的幫助與諒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謹記母親以生命實踐的諄諄教誨,努力當一位好醫師,不辜負母親的期許。
許耀峻
義大醫院副院長許耀峻。圖/許耀峻提供
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
●照顧對象:母視
●罹患疾病:肺癌骨轉移
●發病時間:55歲時,確診時已至晚期
●症狀:肺癌轉移至脊椎,壓迫神經,以致不良於行
●治療:北上接受脊椎減壓手術,但術後無法行走,必須臥牀。在臺北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療效不錯,穩定後轉回高雄,從確診至病歿,存活約3年。
●陪病心得:醫師不是神,無法滿足每一個患者及家屬的願望,而手術也不可能萬無一失,保證一定成功。做任何醫學決策之前,務必多蒐集意見,瞭解所有可能的副作用,如此才能將遺憾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