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別更簡單!傳統厚禮逐漸淘汰 「樹花葬+海葬」成潮流

記者錢玉紘、楊蕙綾、劉亭詹雅婷/綜合報導

人的一生終究要面臨死亡,在臺灣傳統社會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在長輩往生後更是要以厚禮來安葬與祭祀,但是隨着時代改變,傳統的農業社會步入工商業化,複雜的葬禮習俗已經與現代人生活步調不符,葬禮經逐漸簡化,甚至政府也鼓勵以簡葬來取代,但另一方面也壓縮了傳統業者生存空間

►►翻轉現代治喪文化!傳統殯葬業轉型派遣 陪亡者走最後一哩路►►陰森黑→環保綠!臺灣殯葬業大翻轉 「專業化」成未來趨勢►►殯葬業扭轉人生! 許伊妃家屬「緊握的手」是工作的動力

傳統葬禮超複雜,政府推「簡葬」取代「厚禮」

臺灣傳統的喪葬禮俗以佛、道教融和爲主,雖然各地會有不同的習俗,但流程大致差不多,基本的就超過20項,各種避諱、禮儀細節更是相當多,也因此傳統的葬禮多給人「繁雜、冗長」等印象。傳統上來說,從往生者自知即將離世開始,子孫就要先將家中大廳打掃乾淨,稱爲「並廳與舖水舖」,大廳若有供奉神明和祖先牌位,必須先用米篩或紅紙將其蓋氣來,俗稱「遮神」。死者擺放的方向爲頭朝內腳朝外,接着要擺上腳尾物,包含腳尾飯、腳尾火、腳尾爐等等。

經過告知家中有喪事的「示喪」、告知入木時辰的「報喪」後,子孫必須穿着孝服以及別孝志,不同輩分的親屬所穿戴的物品與顏色也不同。傳統上出嫁的女兒聞訊返家時,在離家一段距離的地方就要開始嚎啕大哭,稱爲「哭路頭」,而長輩斷氣時沒有侍奉在旁的子孫,從外地回家時必須「匍匐入門」,接着經過買棺、大殮、封釘等等繁複的步驟之後,出殯前要舉行家奠與公奠才能安葬,每7天要祭拜一次,直到49天后的「七七」(或稱「滿七」),接着還有百日、對年、撿骨等儀式

▲電影《父後七日》詮釋了傳統葬禮的繁複。(圖/《父後七日》劇照)

因此,依照傳統葬禮的程序,時間上通常會拉到好幾年。這樣耗時耗力的葬禮習俗在今日忙碌的社會中已經不再符合生活習慣,尤其在大都市中更爲明顯,以臺北市爲例,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民國89年11月起,就已經禁止跳加官車鼓陣、孝女(男)哭陣等陣頭儀式進入第一和第二殯儀館內,禮廳也推動不掛布幔、不套椅套、不鋪地毯佈置方式,還有聯合奠祭、電子輓聯等服務。臺北市民聯合奠祭於民國80年開始辦理,每個場次會服務8位往生者,民國103年起取消亡者須設籍臺北市的限制,民國106年4月開始則開辦基督教、天主教的聯合追思禮拜。聯合奠祭能協助家屬簡化喪葬流程並減省相關費用,殯葬管理處也提供包含禮堂布置、司儀、誦經等22項免費服務,民國102年時共有93場、894人使用,今年8月爲止,已經舉辦了131場聯合奠祭,共1034人蔘與,每月平均舉辦了16場。其他像是因應環保概念而產生的「電子輓聯」,在過去葬禮懸掛的輓聯都是一次性,用完就丟掉,且焚燒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空氣污染,電子輓聯可以取代過去用完即丟的紙張,殯葬管理處從101年開始試辦,104年開始一殯與二殯的各級禮廳都開始使用。另外還有生命追思網、線上祭拜等服務,讓殯葬儀式更多元,也更符合社會潮流

火葬比例達95.65%成主流 「多元環保葬」也漸成趨勢除了殯葬儀式簡化之外,傳統多以土葬的方式處理往生者屍體,但是臺灣土地資源有限,殯葬用地不足成爲一大問題,因此政府也推行火化塔葬的概念。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4年時火葬的比例只有48.67%,到了民國104年時,全臺的火葬比例已經高達95.65%,顯示火葬觀念已經漸漸爲國人所接受。

另外,不留下骨灰的「環保葬」,例如樹灑葬、花葬海葬等也逐漸流行,在民國92年時臺北市只有5人申請海葬服務,後來新北市桃園市也一起參與,到了民國105年,「北北桃聯合海葬」加起來共有242人申請。民國92年時有36人申請樹葬,到了今年8月爲止已有1535人申請,而花葬則是在民國102年10月啓用,該年有114人申請,今年8月以前已經有960人使用。

▲臺北市聯合海葬。(圖/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提供)

目前這3種主要的環保葬方式申請的人數都在逐年提升,顯示傳統上「入土爲安」的觀念已漸漸改變,而要以環保葬作爲最後一程的話,樹花葬的部分要先到「詠愛園」和「臻善園」報到登錄,往生者的骨灰會放置到專用的安息盒,在由工作人員協助放入植存穴中。而海葬部分則是統一進行,在殯儀館內舉辦追思儀式後,再統一搭船到港口防波堤外最外端,大約向外延伸6千公尺的海域中,將裝有骨灰的安息盒與鮮花一同拋灑入大海。

現在許多人家中也會擁有毛小孩,這些寵物們就像家人一樣陪伴着他們,在寵物過世後多會也選擇舉辦葬禮,位於文山區的富德公墓中,有一處專門安葬寵物的「秘密花園」,佔地大約有500平方公尺,另外也有一處「值勤犬」專區,讓生前爲了人類服務的狗狗能有個地方安息,截自106年8月底爲止,總計在此拋灑的寵物數量有6269只。不過,目前臺北市的殯儀館還沒有開放租借禮廳爲寵物舉辦告別式。

▲專門安葬寵物的「秘密花園」。(圖/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提供)

簡單創新取代繁雜 傳統業者爲生存多方轉型

隨着社會潮流變化,真正依照傳統習俗舉辦的葬禮已大幅減少,加上政府也大力推動「簡葬」,雖然符合環保觀念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但另一方面也壓縮到了傳統殯葬業者的生存空間。家族三代都在經營殯葬產業劉君玲,過去以孝女白琴的特殊身份登上媒體版面,她提到,7、8年前孝女白琴和是牽亡魂陣大約一個月可以接到300到400場,但現在只剩下100多場,讓她決定轉型經營「全女性婚喪喜慶人力派遣公司」。劉君玲也說,連孝女白琴本身的形式也有所轉變,過去的表演方式是猶如歌仔戲的唱法,內容比較艱澀難懂,但現在就改爲以簡單的白話文表達,反而讓家屬更好理解,傷心的情緒有了宣泄的管道。她認爲,現在的告別式與過去最大的差別就是少了許多人情味,很多都是匆匆忙忙的結束,過程也比較制式化。除了殯葬產業之外,周邊的行業也受到影響,例如現在臺北第一第二殯儀館規定不掛布幔、不鋪地毯,讓佈置靈堂和地毯的業者也受到影響。

▲傳統的孝女白琴工作量減少,殯葬業必須轉型。(圖/劉君玲提供)

南華大學生命禮儀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國柱也提到,雖然目前葬禮儀式越來越簡化,但是所謂家奠、公奠其實是「爲活人而辦」,讓失去親友的人們有一個最後發泄情緒的管道,是告別悲傷的最後一件事。正因爲如此,選擇一個能配合生者喜好與步調、又能兼顧對逝者尊敬的告別方式取代了傳統繁雜的禮俗。依照數據來看,儀式簡化、團體化甚至電子化已經成爲主流,火葬更是幾乎完全取代了土葬,近年來興起的樹花葬、海葬等環保方式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

▼樹花葬的專用場地「詠愛園」及「臻善園」。(圖/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