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不必對星艦回收成功大動肝火

SpaceX星艦進行第五次試射成功了。

這艘星艦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13日8時25分(北京時間20點25分),從得克薩斯州點火起飛。

2分多鐘後,一級“超級重型”助推器與二級星艦脫離。

其中一級火箭按照預定程序掉頭返回。

於是這個70米高、9米粗、空載200噸的助推器,在天空劃出一條美麗弧線。

離塔架距離越來越近,它的速度也在變化,從1200多公里每小時降到200多,只用了6秒。

然後它垂直懸停空中。

也就在起飛後第7分鐘,星艦接觸塔架的瞬間速度幾乎爲0,並在最後時刻被帶有機械臂的發射塔“Mechazilla”抓住了。

Mechazilla翻譯過來叫機械哥斯拉,然而相比於它的名字,更神奇的是它的作用:

“筷子夾火箭 ” 。

另一邊,二級火箭繼續飛行,最後在1小時5分鐘左右於印度洋受控濺落。

所以主要過程只有7分鐘多,但技術難度令人稱讚:

“7分鐘來回,我刷牙洗臉都沒搞完,它去了趟太空然後回來了。”

“四十層樓高上千噸的不鏽鋼巨物,在甲烷發動機的作用下,精確無誤的插入回收架,誤差僅有半釐米。 ”

不妨想象一下,把你們小區一棟40多層的樓射上了天空,這棟樓飛着飛着比高鐵還快,可最後竟然還用筷子夾回來。

就是爲了這個牛逼過程,馬斯克已經“失敗”了好幾次。

(星艦在黑障區)

(星艦第四次發射的助推器被打撈出水)

公式做題就是快。

而且失敗不可怕,一年半時間裡實現突破性進展的成功纔可怕。

甚至不需要什麼解讀了,僅僅畫面就足夠。

再看一個視角。

還能說什麼呢?

此時此刻,我們見證歷史了。

還是全人類清清楚楚看見一個從0到1的重大科技誕生過程。

當然,你也可以覺得這事跟自己沒關係,畢竟離生活很遠,又是外國的事。

或者單純玩梗,覺得它還不能商用,吐槽吐槽概念炒作,也無可厚非;

甚至你篤信這根本不難,也沒問題。

但這時候一些網友有另外的想法。

他們覺得這就是倒放。

即使有人解釋,他們也不信,直接說是“AI製作”的,覺得馬斯克和他團隊在全世界面前撒謊了。

也有人覺得視頻沒問題,只是星艦失敗了,理由是谷歌翻譯了馬斯克的推文,寫的是“火箭卡住了”。

所以你們馬斯克粉絲真搞笑了。

(截屏一刻,也截在了卡住姿態上)

仔細看一下馬斯克原話,所謂的卡住其實是抓住,也就是成功了。

好了,就算你們真的成功了,但也不能興高采烈。

因爲太興奮,容易成爲50萬,可這樣的博主一般被認爲蠻正能量的。

其實你只要科普一點簡單的道理,他們就會用“殖子”“牧羊犬”這些話術轟炸你。

慢慢的一些科研討論也烏煙瘴氣了。

視頻彈幕就更不用說了,很多旨在情緒輸出,突出一個你怎麼成功我不管,“我這人就這樣,沒有自尊我活不下去。”

問題來了,

這種自尊真是有益的自尊嗎?

科技的進步不是有益於全人類嗎?

也許有的人至今還不明白星艦的意義。

簡單來說,星艦測試主要是爲了在地球資源有限情況下,使星際殖民成爲可能;

而想要星際殖民,就要把人類星際物資運輸的成本打到白菜價;

而想要星際運輸成本白菜價,就要讓火箭助推器短時間內連續發射幾次。

太空電梯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那星艦就是太空電梯發明前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上天方式了。

(圖源《流浪地球》系列電影)

星艦本身也在進化。

相對於原來無塔架模式,如今筷子夾回火箭擁有燃料添加方便、省下着陸腿等優勢。

在技術細節之外,馬斯克也把人類探索星際的過程描述得比較具體。

他的目標是有生之年看到100萬人成功殖民火星。

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原理,大概這樣:

既要管好地球上的火箭發射,那邊火星上的工作也不能只喊口號。

提供通訊信號的“星鏈”;

火星車“Cybertruck”;

火星氧氣植物的培育;

(星艦發射基地旁駛過一輛Cybertruck)

只是很多人覺得他在單幹,純粹是商人在概念營銷,其實殖民火星還有其他的意義。

因爲大多數星艦項目都涉及國際合作。

太空探索不是單一國家的事業,星艦發射促使各國在科技、資源和知識方面合作,共同實現一些美好目標。

也就是說,愛國和看好星艦項目不衝突。

當然,這第五次試飛並不完美。

新問題會一直出現,但馬斯克用互聯網思維解題,意味着解決速度可能會更快。

而且這次試飛的星艦是上一代產品,也是上一代產品裡不算領先的;

馬斯克的庫房裡堆了好幾臺更先進的星艦,等待發射;

而且未來還將用上猛禽發動機V3版本。

星艦商用還有多遠,我們並不知道。

畢竟馬斯克在這事上也翻來覆去說了很多遍,不斷被打臉,又不斷兌現承諾。

但可以確定,基於馬斯克的成功,那些開局一張圖,剩下全靠編的語錄,又要更新一遍了。

科學史的發展過程從來如此,癡人說夢多了,就有了把夢實現的人。

只是新興科技從突破到普及需要時間:

1920年代電視機原型之一佐利金電視出現,30年後電視才普及開來;

1929年弗萊明第一篇青黴素論文問世,15年後青黴素才被公開使用;

1969年美國“阿帕網”投入運行,25年後互聯網出現;

1973年第一臺手機摩托羅拉DynaTAC出現,30年後手機普及;

再看看太空科技的不斷髮展,你可能都要說了,人類終將在21世紀第一次涉足星辰。

如此壯美的宇宙敘事面前,種種吵鬧變得毫無意義。

時不時翻炒虛假新聞,把大家甩得團團轉,不重要了;

天天在網上打拳撕逼,輸出極端情緒,也不重要了;

生活註定變得更好,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參與其中。

(1989年電影《回到未來2》裡有了可穿戴設備的想象)

(2002年電影《少數派報告》裡有了虹膜識別的想象)

未來的現實,來自現在的科幻。

這句話太哲學又太燃了。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衆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羣裡現在已經有33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