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斯登三臂指揮機器人 成功挑戰多節奏複雜曲目
▲(photo: David.Suenderhauf/Hellerau hall)
文/MUZIK
新款三臂指揮機器人MAiRA Pro S,10月12日於Hellerau hall首登舞臺,爲慶祝德勒斯登交響樂團(Dresdner Sinfoniker )成立25週年進行演出,展示了目前最尖端的機器指揮技術。
這場節目分爲上下半場,上半場仍爲真人指揮,下半場則由MAiRA Pro S擔綱,指揮Andreas Gundlach寫給16把銅管與4位打擊樂手的作品——該曲速度甚有參差,有些人正在演奏加速樂段時,另一些人的音樂可能正在減速,且樂團分爲三部——憑機器指揮手上三支不同顏色的短光棒,纔有序地交叉,形成特別的節奏。
Gundlach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指出,MAiRA的技術讓此曲順利進行,聽起來確實合在一起。
該團藝術總監Markus Rindt受訪時表示,這個機器人指揮的夢想,在他23年前排練複雜曲目時即已開始蘊釀,當時一位低音管手跟他說:「你指的是單簧管的3/4拍,但我得吹5/8拍,根本完全不一樣啊,我該怎麼辦?沒人在指揮我嗎?」,而他只能回答:「我不是機器人。」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Rindt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 CeTI(人機互動觸覺網路中心,Centre for Tactile Internet with Human-in-the-Loop)的專家合作,基於機器人和人類合作非競爭的原則共同創新。
不過在MAiRA面世之前,當然已有其他人進行過類似的嘗試:2008年,一具1.2公尺高的自動指揮,就帶領底特律交響樂團演奏了Mitch Leigh《Man from La Mancha》的〈The Impossible Dream〉;九年之後,波伽利(Andrea Bocelli)又與雙臂指揮機器人YuMi及Lucca愛樂在比薩合作演出;去年7月,安卓機器人也在韓國首爾國家劇院登上了指揮台。
跟以往的「前輩們」相比,更強大的MAiRA每隻手臂裝備七個關節,讓它可以往任何方向伸長、作動,還有防範指揮動作過大、以免傷及機身或樂團團員的安全設計。Rindt在兩年的時間裡,曾爲其示範超過40次手臂動作,好訓練它學習像人類一般地指揮,並能逐漸適應及整合愈加複雜的音樂內容。
Rindt也說明,所謂機器指揮,其用途並非取代人類,而是爲演出真人無法指揮的複雜作品所設。
據當地媒體報導,MAiRA的這回初亮相受到熱烈歡迎,且於隔日舉行了現場直播音樂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MUZIK閱聽古典樂》
《MUZIK AIR古典音樂線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