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臺灣人隔離之友 微信羣功成轉型

自2020年以來全年無休、陪伴往返兩岸臺灣人的微信「隔離羣」,在大陸1月8日解除疫情邊境管制後,將功成身退,轉型爲「生活交流羣」。圖爲繼廈門至金門7日率先恢復小三通通航,兩馬(福州馬尾—馬祖)也恢復通航。(中新社)

大陸1月8日解除疫情邊境管制後,來自境外的旅客在飛機落地後不用再拉去集中隔離。自2020年以來全年無休、陪伴往返兩岸臺灣人的微信「隔離羣」,在解答了無數關於兩岸隔離政策疑問之後,也將功成身退,轉型爲「生活交流羣」,義工們也卸下重擔,回到人生常軌。

疫情3年期間,一羣分散在大陸各城市的「臺商太太新天地」版主們,各自成立當地微信「隔離組羣」,以「上海林心如」、「北京章子怡」等暱稱,無償服務往返兩岸的臺灣同胞。這些義工們就像線上「客服」,隨時協助解決各種隔離期間的疑難雜症,成爲安定人心的溫暖力量。

羣組最多時達97個,每個羣組上限500人。以北京爲例,「北京章子怡」畢依帆會在每週二長榮、每週三大陸國航、每週五華航班機起飛前一晚,在羣裡廣播相關事宜,提醒大家別忘必備的文件和物品。等旅客抵達北京隔離旅館,會立即傳送該旅館的設備、能否點外賣等相關資訊。

畢依帆表示,羣組裡除提供政策法規資訊,解決各種求助案件,她們也像心理醫生,傾聽大家的心情點滴,減低大家的焦燥。

畢依帆舉例,一名太太因先生猝逝必須馬上飛到北京,在無臺胞證情況下,協助她找到如何辦理落地籤方式,以及提供行前清單,即使仍需要隔離14天,在羣組陪伴下,心情上有了調整,出關後也順利辦完先生的後事。

畢依帆說,也有阿嬤帶着孫子要到北京,但不會操作手機填寫健康碼,阿嬤的兒子求助羣組中同班機的羣友,羣友熱心在機場等待阿嬤與小朋友,一路陪伴協助祖孫倆,成爲「隔離之友」。

翻開這3年來的桌曆,畢依帆在每個格子裡記錄的,都是提醒自己當天臺北有哪些起飛的航班,或是哪些人在何處隔離、遇到什麼困難、何時出關解封。連去年耶誕節假期,也是在解答各種隔離問題中度過。支持她走過這3年的,除義工夥伴間相互打氣,看到羣友在無助時問題得以解決,這種助人爲善的快樂,都是支持她繼續前進力量,或許也會成爲未來她在藝術創作的養分。

從1月8日起,入境大陸的旅客不用再隔離。畢依帆表示,自己終於能好好喘口氣,不用時刻盯着手機,能夠擁有一段完整的時間好好追劇。而原有的隔離羣也將轉型成生活交流羣,讓老朋友能繼續分享在大陸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