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屆旺旺時報文學獎得獎名單揭曉

吳宣瑩〈負壓〉

蕭名翊〈一箱過去〉

楊淳欣〈積雪的房間〉

薛好薰〈老漁人的寫字桌〉

圖/楊之儀

劉金雄〈對鏡,遇見父親〉

潘雲貴〈繼承〉

李佩琳〈夢的截圖〉

陳盈慧〈養動物〉

林楷倫〈讓鱉鬆口的雷聲,是悶是響?我好想知道〉

蔡曉玲<貓城>

呂創〈混吃等死〉

汪鈞翌〈耳朵〉

郭昱沂〈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

邱曉玲〈曠野的聲音:臺灣《客語聖經》開路者〉

張薈茗〈溫柔靠岸〉

眭澔平〈來去龍發堂〉

第42屆時報文學獎自7月1日起至7月31日截止徵件,透過網路報名及掛號報名,共收到1643件作品參賽,其中包含影視小說組522篇(來自臺灣372篇、中國92篇、港澳18篇、日韓4篇、東南亞11篇、美加17篇、其他8篇);散文組443篇(來自臺灣280篇、中國119篇、港澳9篇、東南亞18篇、美加12篇、日韓1篇、其他4篇);新詩組604首(來自臺灣463首、中國88首、港澳17首、東南亞25首、美加6首、其他5首);報導文學組74篇(來自臺灣58篇、中國10篇、港澳2篇、美加1篇、其他3篇),經過初審、複審、決審的嚴格評審作業,於今日公佈第一階段得獎名單(不分名次),恭喜得獎者,也感謝所有參與時報文學獎的海內外作者。 我們將於12月11日(六)於時報大樓舉行第42屆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各類組名次,歡迎作家、讀者、文友蒞臨歡聚。因爲文學,讓我們在保持社交距離之餘,猶能互相取暖。主辦單位: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合作伙伴:臺新銀行

新詩組

劉金雄〈對鏡,遇見父親〉

設籍桃園市,元智大學管理碩士,目前服務於桃園市書畫美術人員職業工會。得過一些文學獎,出版個人詩集「不能停止的浪漫」與「回聲」。

得獎感言

這是首懷念父親的詩,家父在我年少時期因病早逝,他心中一定有些許遺憾,我也是。他一定懊悔沒能把父親與一家之主的責任做好,但他值得我用一首好詩歌頌,一直都是。

新詩組

潘雲貴〈繼承〉

九零後,福建長樂人,現居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十四歲開始發表作品,曾獲臺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亞軍、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散文詩)等獎項。已出版十餘部個人圖書作品。

得獎感言

是到第二天重新看了一遍得獎通知,才確定主辦方沒發錯人。知道「時報文學獎」很多年了,直到今年自己才第一次參加,抱着「重在參與」這種自覺難以得獎的心理參加,結果被這個華文世界極具分量的大獎眷顧了。感謝!

新詩組

李佩琳〈夢的截圖〉

筆名漫漁,來自臺北眷村,曾長居香港,英國伯明罕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語文教師,臺灣詩學及野薑花詩社同仁,臺灣詩學散文詩首獎。

得獎感言

一直想爲家鄉城市裡的小人物做個速寫,疫情期間遷回臺灣,望着滿街的foodpanda和Uber Eats送餐騎士,那個形象就活現出來了。感謝時報人間副刊與評審,感謝所有曾經在我的小小魚池劃出波紋的你們。

新詩組

陳盈慧〈養動物〉

筆名Aurora。曾在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學習古代思想。在哲思的靈機與摘詩的靈犀之間專情創作;交流爲懷,終始無改。着有詩集《情書》。

得獎感言

由衷謝謝每一位閱讀這首作品的你:你付出了一分鐘;另一位你入目三分;以及你,用去的一瞬間,已足以築一座涼亭或暖閣……

這麼好,在歲月披離紛繁裡,分給我,專一無缺的半刻和重溫的五十九秒。

荏苒不易;如此難得。謝謝你。

影視小說組

林楷倫〈讓鱉鬆口的雷聲,是悶是響?我好想知道〉

1986年生,魚販,臺中人,2020得過幾座文學獎。

得獎感言

寫作時,選擇歌單是件超麻煩的事,感謝Deca Joins、大象體操、UA、青葉市子讓我進入某個世界。

謝謝葉阿里、寺尾與想像朋友們、序陶敘瓷(你們最贊)。最感謝的是聽我絮叨而後敷衍的林瑾瑜,就算是回個嗯,也都能安撫時常自信迷路的自己,找不到路也沒關係,繼續走下去吧。

影視小說組

蔡曉玲<貓城>

1986年生,來自砂拉越古晉,定居於吉隆坡。現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理事。寫小說與散文,曾獲花蹤文學獎散文首獎。

得獎感言

古晉是貓城,地標是貓。有人說是因爲貓很多,也有人說是因爲鳥瞰圖呈現了貓的形狀。我也沒有去搜尋根源,畢竟世界是用來感受而不是用來理解的。

小說要獻給從小陪伴我的貓們。還要感謝主辦單位,感謝評審,感謝楊隸亞。

影視小說組

呂創〈混吃等死〉

生於1989年,河北。自由寫作者,獨立電影製作人。

得獎感言

有一天,人類消失了…每個人留下各自的未完待續…而我只有文字…待續。

感謝評審青睞,謝謝時報文學獎工作小組所有成員。

影視小說組

汪鈞翌〈耳朵〉

1992年生於新北,實踐大學音樂系畢。現爲劇場編劇。

得獎感言

一直對於小說有着近乎偏心的喜愛,在寫作生涯迷惘的時期,這個肯定於我而言是個很大的鼓勵。面對寫作,沒有更多的話要說了,就是繼續寫下去。

感謝評審老師、感謝時報文學獎、以及寫作路上支持過我的人。

報導文學組

郭昱沂〈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

臺北人。中文系畢業,留學法國學習視覺人類學。出過書,拍過片,教著書,目前專事文字與影像創作。

得獎感言

2013年初訪,正當緬甸逐步開放,見識到了新舊交替的一片生氣盎然。卻不想,2021年軍政府再度掌權,民主垂危。以此文作爲祈福,但願這個佛教國度早日恢復安樂淨土。

報導文學組

邱曉玲〈曠野的聲音:臺灣《客語聖經》開路者〉

高雄美濃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案助理。着有《臺灣高屏六堆客家傳統婚禮之研究》。

得獎感言

凝視一個被遺忘的田野,尋找一羣開路者的身影。

「含淚播種,必歡呼收割!」這個獎的掌聲屬於臺灣《客語聖經》翻譯者。我謹代表受獎。

謝謝成大臺文系鍾秀梅教授指引我進入田調現場,曾昌發牧師牽動我與翻譯羣像產生連結。

報導文學重返擂臺,感謝時報文學獎的評審們,讓〈曠野的聲音〉被聽見。

報導文學組

張薈茗〈溫柔靠岸〉

長期影像文字追蹤大城,芳苑極限村落孤苦無依老人。曾獲第21屆磺溪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組磺溪獎、第22屆彰化縣磺溪美展攝影類組全興獎。

得獎感言

感謝評審看見我,困陷泥淖,嘗試當一名討海小漁女。有幸跟隨報導文學作家李展平老師,傾聽、田野口述、臨界點觀察見習。

終於沿大城、芳苑海域,循落日表盤親自下海,與百年傳統接軌。許多漁民不爲繁華脂粉所困,在污泥裡挖貝類抓海蟹,撈取生活無盡藏,既搏海又賭命。

如今凜冽海風呼嘯而過,風強悍,浪很碎,遙望藍灰海域萬波推涌,依稀可聞海的鹹味。生活回到往昔清貧素樸,卻被一股暖流圍繞。

報導文學組

眭澔平〈來去龍發堂〉

考美術落榜讀歷史系竟獲臺大校徽設計、演辯冠軍,持續寫作投稿出版三十本文集,十座金鐘金曲獎皆來自文學創作延伸。

從艱苦災難新聞採訪報導到中美英碩博士學術田調歷練,完成全球258國與臺灣319鄉鎮自助旅行實地攝影寫作記錄,積累40年豐厚人文藝術底蘊,透過臺科大教授與文創分享傳承。

得獎感言

感念母親1959年生我難產癱瘓,父親叮囑我讀書寫作以爭千秋,困頓封閉生活,淬鍊寫字畫圖照顧母親22年。深入長駐龍發堂與647名患者生活14年,服務病友考到首席心理師與中醫博士,期望大衆藉此關注社會底層精障邊緣人,也明瞭龍發堂存在的意義。

散文組

吳宣瑩〈負壓〉

寫字的人/臨牀工作者/花道生徒。

詩、散文和評論散見報刊,着有詩集《忐忑》(雙囍)。現居北海岸。

得獎感言

爲着疫情,過去一年多以來,我時常收到來自人們的致謝與慰勉,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我位居(傳統意義的)第一線。

但不是啊。在這個很小的共同體,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的第一線。

感謝行醫與寫字路上遇見的所有人。

散文組

蕭名翊〈一箱過去〉

淡江大學資管系畢,目前正在努力扮演稱職的資訊工程師與具備良好信仰的人。2016年開始嘗試寫作,嘗試與另一個自己對話,認識另一組文字與情感,期許可能是初衷的夢想真能實現。曾獲金車奇幻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馬祖文學獎。

得獎感言

感謝神,感謝時報文學獎給我這分榮耀,這分公開面對自己的機會。這篇散文代表的是過去自以爲了解愛與被愛的自己,像不願長大的孩子,單純任性得讓我無比懷念又感慨。其實有說不完的感謝,也有與此相等的虧欠。

散文組

楊淳欣〈積雪的房間〉

筆名楊淳心,生於處暑,相信夏末誕生的孩子個性裡都有未褪的熱情與緩生的涼意。念過醫學院、公衛學院,目前爲工程師兼職寫作,無法戒掉對生活種種可能性的好奇心。在喜歡與討厭自己之間徘徊不定,每天都要發起推翻自我的革命。

得獎感言

在寫作上,我一直是個缺乏工具的人,感謝前輩們的幫助,我終於有了第一塊磨刀石。

對於生活,我總是紙短情長:想說的多,出口的少。敲破手心裡緊握的那顆小石子,費力在碎片上刻出字來 ,我是幸運且幸福的。

散文組

薛好薰〈老漁人的寫字桌〉

高雄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現任新北市明德高中教師。

得獎感言

想起這些年相繼遠行的雙親和朋友,收到得獎通知時,原本的喜悅,便如一罐糖蜜傾倒入海,感覺被稀釋了,只剩感謝。

謹以此文紀念 先父薛泰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