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紫異常」預言7天內花蓮規模5強震!氣象局打臉超無言
▲「地磁紫異常」預言7天內花蓮規模5強震!(圖/翻攝臺灣地震預測研究所臉書)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自稱臺灣地震研究所所長的林涌森,19日在臉書驚人預言,花蓮地磁異常,可能是前兆,7天內秀林鄉將有規模5強震發生。結果21日早上宜蘭外海出現5.2地震,他隨即解除警報,稱地磁恢復平靜。對此,氣象局正式發聲明回覆,指花蓮與外海5以上地震機會本來就很高,類似預測並無太大防災意義,反而造成民衆恐慌。
林涌森19日透過部落格及臉書發佈緊急快報,稱根據氣象局超低頻地磁訊號顯示,花蓮地磁異常,可能是強震前兆,預測7天以內花蓮秀林鄉會有規模5以上至6的地震發生。他挖出26南臺大地震的資料佐證,顯示6天前曾經有過超低頻地磁異常現象遍及全臺,直指紫色超低頻地磁異常是大地震前兆,紫色區域越大,規模越大,而時間則可以預測爲7天以內。
▲26大地震佐證,林涌森:前6天超低頻地磁異常,就是前兆。
▲宜蘭21日早上6時40分發生規模5.2地震,林涌森:解除警報!(圖/中央氣象局)
創立了粉絲團、部落格預測地震,林涌森19日當天即向氣象局喊話,希望能立刻開記者會說明,不要等造成傷亡在推卸責任。吸引不少網友關注討論,並陸續貼出最近在全臺各地拍到的地震雲驚呼「下午拍到,隔天早上就震了!」他也迴應說,大部分整齊排列的雲,例如放射狀、魚鱗狀、排骨撞,都是「地震雲」,應該是受到地震前的電場影響。
對此,氣象局正式發佈5點聲明回覆,指目前國際地震預測科技都在發展階段,也都沒有實際應用在地震預報作業,以避免太多錯誤預報,造成恐慌,且臺灣因爲在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平均每年發生的地震超過4萬次,規模5以上也有20多次,平均每月就有2次,且大部分位於東部陸地或外海,因此花蓮地區與外海發生5以上地震機會本來就很高,這是臺灣背景地震活動的情形。
氣象局考量預測技術無法應用在實際作業的現況,防災提升將是目前減少地震災害最有效的方式。至於地震雲,經研判則是與近日天氣有關;另外已經在評估網路等,適時於氣象局開放資料平臺公告地磁資料。
▼氣象局聲明稿全文如下:
一、 目前國際上地震預測科技仍屬發展階段,尚未有突破性發展,也皆未實際應用於地震預報作業,以避免太多錯誤預報造成民衆恐慌。本局在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合作下,積極進行地震前兆分析的觀測與研究,工作包括監測全球導航衛星定位系統(GNSS)之地殼形變、電離層電子濃度、地下水水位、地磁變化、地層應變、地震波速度與地震活動異常等方法。由於各項工作分析成果未臻成熟,目前還無法與地震發生成因連結,進而應用於地震預測的參考。本局現階段相關之觀測成果僅以會員的方式,有限制的提供學術界相關的專家學者參考分析,期能透由羣策羣力發展可靠的地震預測方法。
二、 有關林涌森先生以本局超低頻地磁訊號預測花蓮於7日內將發生規模5到6的地震一節,由於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地震活動相當頻繁,平均每年發生的地震超過4萬次,規模5以上的地震每年也有20餘次,亦即每個月平均會有2個規模5以上的地震發生,而且大部分位於東部陸地或外海,因此花蓮地區與外海發生規模5以上地震的機會本來就很高,這是臺灣背景地震活動的情形。所幸由於臺灣建築物皆需符合耐震規範,規模5左右的地震並不會造成嚴重災害,因此類似規模地震的預測並無太大防災上之意義,反而造成民衆困擾與恐慌,徒增社會成本。
三、 考量各國在地震預測技術尚無法應用於實際作業之現況,提升建築物耐震程度、嚴密地震監測與快速通報、震後快速救災動員,加上平日防災演練與教育宣導,提升防災意識,將會是我國目前減少地震災害最有效的方式。
四、 另外對於網友觀測到所謂地震雲的說法,經研判此與近日天氣現象有關,應與地震之間並無關連,亦非預測地震的客觀科學依據。
五、 鑑於政府資料開放政策原則下,爲提供民衆更多地震與地球物理相關資訊,本局業已審慎評估在網路頻寬限制與系統軟、硬體架構下,適時於本局開放資料平臺公告地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