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荔枝網評:用好博物館,做好“大事業”

特約評論員/李紅軍

"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六朝古都,還有後面的明代、清代,東西還是很多的。"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爲南京的博物館點贊,並叮囑廣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記憶,傳承的是綿長文脈。以總書記點讚的南京六朝博物館爲例,它是目前國內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遺址博物館,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統的專題博物館。踏入博物館,從東晉的俑羣、南朝的青瓷蓮花尊中,觀衆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當志願者們聲情並茂地講述1000多年前的歷史時,觀衆也被帶入到遙遠的時空隧道中,與嵇康飲酒,與王羲之對話。

博物館是一項大工程、大事業,承載着歷史,凝聚着民族文化基因。近年來,各省市區注重加強博物館建設,不同風格氣質的博物館不但受到大人們的喜愛,也受到青少年的青睞,成爲熱門打卡地。節假日裡,青少年們來到博物館開眼界、長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瞭解歷史、走近中華傳統文明。

博物館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庫,是鍛造青少年意志品質的"大課堂"。泱泱華夏,孕育了傳承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華夏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文明,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殷墟文化等璀璨奪目,令人自豪。珍藏於博物館的一件件歷史文物見證着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我們要用好這些文物資源,加強歷史教育,讓青少年在博物館中感受家國情懷,傳承文明、敬畏歷史、培根鑄魂,成長爲堪當時代大任的棟樑之材。

博物館是青少年開闊眼界、汲取知識的場所。博物館裡不但陳列着一件件歷史文物,還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內容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農業、軍事、醫藥等,應有盡有,堪稱文化寶庫。青少年通過參觀博物館,會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大有幫助。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科技元素越來越多,尤其通過聲光電等數字場景的應用,把更多的文化元素呈現在熒屏上,強化了視覺效果,也讓青少年有了更爲直接的新體驗。

博物館也是促消費、擴內需的重要場所。國家文物局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6565家,免費開放率超過90%。2024年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8天共接待觀衆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我們看到,當今的博物館已經與經濟消費相融合,從博物館"研學熱"到文化街區成"頂流","文化味"與"煙火氣"交融,充實了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爲繁榮文旅市場、推動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圍繞着博物館建設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提案,如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構建中華文明展覽展示體系,優化免費開放服務措施,深化館校合作機制等。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個教育基地,博物館裡承載厚重的中華文明史。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用好博物館,做好"大事業",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進一步增強歷史感,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添柴,譜寫中華文明新篇章。(李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