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荔枝網評:勇攀空間科學高峰,向星辰大海更深更遠處進發

(原標題:【地評線】荔枝網評:勇攀空間科學高峰,向星辰大海更深更遠處進發)

特約評論員/劉鑫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於壯闊山河。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北京聯合發佈《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規劃明確了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目標,提出我國擬突破的“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等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描繪了至2027年、2028年至2035年、2036年至2050年三個階段的科學任務規劃,形成我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路線圖。作爲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統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的目標、清晰的路徑、務實的舉措,定能加快推動空間科學強國、航天強國建設,向着星辰大海更深更遠處進發。

上天、入地、登極、下海,是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極致挑戰,是智慧和勇氣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直接反映。作爲一門佔據基礎前沿、引領技術創新、保障國家太空安全的科學,空間科學以航天器爲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化學以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回溯過往,從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本世紀初成功實施由“探測一號”“探測二號”組成的“雙星計劃”,再到如今我國建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悟空”“墨子號”“慧眼”等陸續升空......今日之中國,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一步步實現了走出地球、遨遊太空、探索宇宙的千年夢想,空間科學研究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空間科學事業正在大踏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間技術領域是高技術集中的領域,空間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國防實力的重要標誌。”實現嫦娥六號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建成我國首個太空實驗室並在軌開展百餘項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天問一號開啓我國火星探測的序幕......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弱到強,一次次攻堅克難、一次次突破進取、一次次矢志攀登,這背後離不開衆多領域科研人員、工程人員的接續奮鬥、團結奮鬥、艱苦奮鬥。實踐充分證明:中國人民有志氣、有骨氣、更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主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太空已成爲大國博弈的關鍵領域,只有繼續勇攀科技高峰,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着一棒,方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爲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爲堅實的支撐。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加快推動空間科學強國、航天強國建設,既是對我國尖端技術和創新能力的綜合檢驗,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示。爲了探究地外天體,有了“探月”“探火”“探日”三部深空探測“大片”;爲了“聆聽”宇宙聲音,有了“天琴”“太極”爲代表的探測新手段......無論是“把方案做到極致”的標準要求,還是“不允許有一顆螺絲釘的閃失”的嚴謹細緻,抑或“從未想過放棄”的篤定執着,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來,只爲讓更多“中國奇蹟”閃耀璀璨星河。放眼未來,我們清醒地知道,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組成的“一體兩翼”全面發展,並非一片坦途,唯有創新才能搶佔先機、唯有奮鬥才能贏得主動。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拘一格、慧眼識才,充分激發科學大家、領軍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爲他們奮勇創新、銳意進取提供舞臺、搭建平臺。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矢志創新超越,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克服一切風險挑戰,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追夢步伐永不停歇。放眼未來,我們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既敢想敢爲又善作善成,向着航天強國目標勇毅前行,定能爲空間科學發展、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再立新功。因爲,中國航天人永不止步、從未停歇!(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