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中安時評:共赴“綠色之約” 爲建設美麗中國增綠添彩

(原標題:【地評線】中安時評:共赴“綠色之約” 爲建設美麗中國增綠添彩)

清明前後,正是植樹的好時節。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說:“今天我們一起種樹,就是要號召大家都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爲建設美麗中國增綠添彩,共同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俗話說得好:“櫻桃好吃樹難栽,不澆汗水花不開。”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可以說,頂層設計的戰略謀劃、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地實施、生態文明理念的自覺行動,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每一步都擲地有聲。

“荒山披錦繡,沙漠變綠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完成造林面積400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33萬公頃,佔全部造林面積的33.4%,種草改良面積438萬公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量2.12億噸,成交額144.4億元。揮鍬剷土、扶苗培土、圍堰澆水,在春天植下綠色的希望,在未來收穫濃郁綠意新生活。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植綠護綠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面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更需要我們植綠於人心,堅持共赴“綠色之約”,織就“藍天白雲”,建設美麗中國,不斷提升幸福指數。因此,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要一茬接着一茬種,一代接着一代幹,充分發揮森林“寶庫”作用,不斷增厚我們的“綠色家底”。

新形勢下,共赴“綠色之約”,建設美麗中國,還要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適地適樹、適時適法,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即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不斷加強對林木的管護和對綠地的養護,不斷提高綠化造林質量。同時,要努力做好“用綠”“活綠”文章,變生態優勢爲經濟優勢,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正如專家分析所說:“要堅持分類施策,南部、東部、中部地區着力鞏固現有成果,注重發揮存量優勢,以調結構、提質量爲主,積極開展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培育大徑材和珍貴樹種,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西部、北部地區充分利用適宜綠化空間,持續推進困難立地造林種草,加大新造林地管護力度,堅決打好生態脆弱區增綠擴綠攻堅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期待各地攜手共赴“綠色之約”,持續打造更多的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讓綠水青山成爲最大的民生福祉,讓金山銀山成爲最美的生活嚮往,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