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中安時評:“人文”添力,中國經濟脈動強勁

(原標題:【地評線】中安時評:“人文”添力,中國經濟脈動強勁)

熱門餐廳等位上千桌、廟會大集人頭攢動、多個景區門票售罄、縣城住宿一房難求……今年春節假期,消費市場一片火熱。而文化元素多元呈現,天南地北文化春節“百花齊放”,充盈了“年味”的同時,也打開了人文經濟的新視角,爲中國經濟脈動強勁不斷添力。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龍獅酥、中式紋樣、漢字符,穿漢服、逛古城、賞花燈……這個春節假期,從美食、服裝到文創產品等,人文浸潤經濟帶來消費市場活力十足,文旅、餐飲消費大幅增長,消費潛力不斷釋放,生動註腳人文鼎盛,經濟繁榮。

“京都各廟,輒有市集,百貨充盈,遊人紛沓,俗謂之逛廟。”人文中國年,其間蘊含的不僅僅是節日的歡慶與團聚,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中國人過年,過的是辭舊迎新的“時間之年”,也是底蘊深厚的“文化之年”。這爲人文與經濟的合璧雙美、美美與共,創造人文與經濟的深度融合,人文中有經濟、經濟中含人文,提供了廣闊的開拓空間和發展可能。推動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將爲中國經濟“熱辣滾燙”有效賦能。

春節經濟展現增長新思路。龍首玉顏鏡、以甲辰龍年生肖郵票圖案爲主題的文創冰箱貼、龍年典藏版耳機……通過中國生肖經濟走熱這一“小細節”,可以真切觀察到中華傳統文化與熱浪升騰的市場經濟相互交融、緊緊耦合的新變化。實踐證明,創造性融合轉化是人文經濟“繁花”綻放的根本。守正創新,讓中國人骨子裡的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文明交相融合,孵化培育更多文旅新業態、文化新場景、文創新產品,方能持續煥發市場新活力。

恢弘的人文經濟見證熱騰騰中國年,但從春節紅火到全年紅火,期待涌現更多創新成果,書寫人文經濟學的新篇章,以人文之美造就高質量發展的豐實底蘊。人文經濟的核心是以文化爲支點創造新需求,重在增強文化的體驗價值和轉化能力。人文經濟的本質是不斷滿足人民羣衆的新需求、新期盼。緊盯現實所需、發展所求,強化頂層設計並通過公共配套完善、政策供給護航等“組合拳”超前佈局,必將不斷推動文化張力與經濟活力相得益彰。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久久爲功挖掘人文要素供給力,塑造人文載體支撐力,強化政策集成力,讓人文經濟從“開門紅”走向“滿堂彩”,持續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添力,賦能中國經濟脈動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