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電力RE30 遭疑恐漂綠

經濟部將推動「低碳電力RE30」的電力分艙制度,不過再生能源工會24日點出3隱憂外,恐還有「漂綠之嫌」,呼籲暫緩推動。(臺電提供)

經濟部將推動「低碳電力RE30」的電力分艙制度,預計在7月1日開賣,不過,再生能源工會24日點出3隱憂,除對減排目標有負面影響、干預綠電市場及影響風電開發進度外,還衍生「灰電加綠電漂綠疑慮」,呼籲暫緩推動;臺電指出,RE30需先向民間購買綠電爲補充性商品,不會與民爭利。

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提出電價分艙的概念,希望臺電依碳排將電力分爲3種價格,其中以純綠電最貴、RE30綠電其次,再來則是一般電力,RE30主要是將30%無碳電與70%排碳電混合,將於6月公告、7月開賣首批16.6億度,並開放給企業登記。

針對臺電將開賣的RE30,再生能源公會24日指出,RE30主要售電客戶爲因應2026年歐盟碳關稅(CBAM)上路的出口製造商,以及財力雄厚的金融、保險等非出口商,可能引發臺灣企業漂綠的疑慮。

再生能源公會強調,截至1月止國內已經有95家再生能源受電業者表態,市場競爭趨近白熱化,電力分艙制度可能會衝擊現有業者競爭空間,以及擾亂綠電憑證制度,希望行政單位審慎評估後暫緩推動。

再生能源公會也點出,電力分艙的RE30售電存在3個隱憂,首先,臺電有逐年降低電力碳排係數的法定義務,同時也像一般用電戶收取「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以推動綠電發展,而RE30將讓有實力的企業支付高額取得低碳電力,變相提高無法參與方案的中小企業碳排,將對淨零碳排政策有負面影響。

其次,可能衝擊離岸風電發展,使企業轉採購臺電的低碳電力,市場選擇轉變,會影響風電開發商的銷售、開發進度。

最後,是破壞綠電市場機制,再生能源公會指出,臺電爲國營企業,市場優勢以及龐大的資源,直接向終端用戶銷售低碳電力,將使民間業者難以公平競爭,綠電市場交易成長遲緩。

對綠電業者擔憂,臺電指出,RE30主要是補充綠電市場的商品,買家需先向民間購買綠電,不足部分再由本商品補充,與民間合作搭配,同時綠電以及市電分開處理,不會出現灰電漂綠的情況。

至於RE30的綠電價格,目前擬定6.3元(不含營業稅、轉供費),高於市場的5.5至6元,主要讓企業可以補充不足的綠電,不會有與民爭利以及影響離岸發電銷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