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期專案碳權復活恐「漂綠」疑慮 環部:訂更嚴謹扣減比率

2024年起512家排碳大戶年排放量將開始納入計算碳費。聯合報系資料照

環境部去年12月29日公佈碳費收費草案,其中提到碳權扣減碳費部分,先期專案碳權可抵2024年及2025年的排放量。由於先期專案沒有方法學,先前學者指出,再拿先期專案碳權出來交易恐有「漂綠」爭議;環境部表示,會訂定扣減比率讓業者評估是否抵碳費,目前尚有逾6100萬噸先期專案核發的碳權。

2024年起512家排碳大戶年排放量將開始納入計算碳費,環境部去年12月29日提出「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明定碳費計算方式、碳權扣減比率、追繳機制等。

針對碳權扣減碳費部分,國內碳權目前有3種專案,包含自願減量專案、抵換專案、先期專案,其中先期專案碳權僅可用於2024年及2025年的排放量扣減。

所謂先期專案是指環保署(現爲環境部)2010年發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先期專案暨抵換專案推動原則」,作爲產業減量誘因,2015年溫管法上路後訂定「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抵換專案),先期專案停止受理申請。

由於先期專案僅要求業者做排放強度的比較,低於要求就能獲得碳權,如今若能扣減碳費恐讓外界質疑有「漂綠」嫌疑。

臺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先前受訪時指出,先期專案沒有方法學,且申請計劃未曾評估與審查,不符合國際自願減量碳權基本規範,認爲先期專案不應透過氣候法修法敗部復活,未來倘這些濫碳權進入碳權交易市場,將引發更大爭議。

環境部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坦言,業者反映早期就進行減碳工作,若不給機會抵換,會讓業者覺得政府沒有誠信,過去所做的減碳努力也沒受到肯定,另也希望先期專案的額度能儘快用完,因此才限定在2024、2025年扣減。

黃偉鳴指出,截至去年底,先期專案核發的碳權還有6100多萬噸,雖然認證上有問題,但業者也認爲自己曾努力過,因此會討論抵換比例,強調「先期方案的1噸不會是1噸」,訂定更嚴謹的比例後,讓業者自行評估是否拿去抵碳權,或是用在環評減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