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療法開顱 工程師記憶邏輯無損

臺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丁賢偉以低溫療法取代傳統開顱手術,病人恢復良好。(臺北醫院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37歲楊姓工程師意識不清被送到醫院急診,檢查發現雙側額葉有外傷性腦內出血,十分危險,所幸經醫療團隊搶救、使用低溫治療10天后,順利恢復意識。1個月後回診時,楊先生已能談笑自如,唯有少部分情感記憶模糊,楊太太說,她打算帶先生到兩人約會的地點,舊地重遊,希望加速恢復情感記憶。

衛福部立臺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丁賢偉表示,正常人的腦壓小於10到15mmHg,楊男腦壓最高時已超過30mmHg,一般嚴重顱內出血以開顱手術搶救後,仍有很高的機率死亡或腦死成爲植物人,即使成功搶救回來,也可能因爲顱內額葉開刀,術後發生額葉症候羣,例如:不知冷熱、無情緒波動、個性轉變,情緒不穩,甚至會忘記吃飯。

楊先生被送到醫院時,丁賢偉當即向家屬說明並建議把握黃金搶救時間,使用「低溫療法」取代傳統的開顱手術,儘快解除腦壓危機,避免破壞腦組織。手術先透過置放顱內壓監視器監測腦部壓力的變化,讓楊先生的核心體溫控制在32到36度之間,減少腦部的細胞耗氧與耗能,並適時使用藥物降低腦壓,讓受傷細胞發炎反應下降,讓病人以低耗能的狀況度過顱內出血最早的危險期,保護腦部功能同時促進自行恢復。

在加護病房以低溫治療10天后,楊先生清醒過來,確認腦部與神經未再受損,進而轉至一般病房進行整合治療,包括牀邊復健、中醫鍼灸以及高壓氧治療,1個月後出院再回門診時,楊先生的行動自如、意識清楚。

回診追蹤時,楊先生的數學與邏輯思維未受影響,唯有近期少部份情感記憶模糊。楊太太表示,先生似乎回到樂觀、積極的工作狂模樣,個性真是一點也沒變。楊媽媽則笑着抱怨,兒子現在不太乖,到處趴趴走,對於兒子能夠恢復往常的模樣,感到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