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系列2》爭做電動車霸主 勝出就在一關鍵

專家認爲,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車纔是終極戰場(圖/Shutterstock)。

在碳中和趨勢下,加速了電動車的發展,投資機構Piper Sandler預測,2040年全球新車銷售將有超過9成是電動車。也因市場大餅誘人,科技業造車新勢力及傳統車廠爭搶電動車霸主地位,未來誰能率先做到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將成爲關鍵。

綠色革命之下,電動車的造車風潮方興未艾,就如同智慧手機時代,全球科技廠爭奪手機一哥地位,最後蘋果勝出,打敗稱霸許久的諾基亞。如今這股風潮轉移到電動車市,科技巨頭、新創公司及傳統車廠都加入競技場,不僅搶電動車門票,也爭相奪取霸主地位。

電動車三大勢力搶作一哥

截至目前,入局電動車的企業可分爲三派,一是美國的特斯拉、Lucid Motors ,中國的蔚來、小鵬、理想等爲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二是美國谷歌、蘋果,中國的百度、華爲、小米,以及臺灣的鴻海等爲代表的科技互聯網公司。三則是積極轉型的傳統車廠,例如德國的福斯、BMW、戴姆勒,中國的比亞迪、長城、吉利等。不管老牌或新廠,大家都想做電動車界的iPhone。

大陸的華安證券分析認爲,電動車技術複雜度高,資金投入大,其紅利釋放至少持續15年以上。針對小米等互聯網科技巨頭而言,智能電動車是其商業佈局中的必要拼圖。

不過,儘管老牌車廠起步較慢,但其擁有卓越的基礎設施及銷售網絡,也大有後來居上之氣勢,未必會跑輸新興車廠。目前特斯拉爲電動車銷量冠軍,而在燃油車時代,全球兩大銷量汽車集團爲福斯及豐田,不過,豐田不像其他大車廠將資源投注在純電車的開發,而是持續研發混合動力車;反觀福斯集團卻是宣告發展電動車的決心,分析師認爲,以現況來看,福斯電動車銷量最有可能超越特斯拉。汽車市場分析機構LMC Automotive也指出,福斯電動車銷售可望在2025年超越特斯拉。

再者,從現有銷售數據來看,BMW、戴姆勒和福斯等德國三大汽車巨頭2020年的電動車銷量幾乎翻了三倍,總共近60萬輛,超過特斯拉50萬輛左右的銷量,顯示歐洲傳統車廠來勢洶洶。加上有政府的支持,車廠更能發起電動車攻勢,以德國政府爲例,將購買電動車補貼增加一倍,至少可以獲得9000歐元的零售價格補貼,所以,去年以來,德國電動車銷量正迅速提升。

特斯拉麪臨的不僅是傳統車廠迎頭趕上的壓力,同爲造車新勢力的其他車廠威脅也不容小覷,摩根大通資產管理便指出,大陸的蔚來和小鵬具有生產專業知識、軟體整合能力及背後金援等優勢,最有能力跟特斯拉搶全球市佔率。

不管傳統車廠還是造車新勢力,專家認爲,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車纔是終極戰場,而不是簡單易造的電池車。因此,誰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拔得頭籌,誰就是最後的勝者。

鴻海MIH電動車平臺打國際戰

電動車熱潮勢不可擋,臺灣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尤其鴻海腳步最爲積極,2020年初,鴻海分別宣佈與克萊斯勒合資及裕隆集團合作,後面陸續與國巨結盟、成立MIH平臺、買下旺宏六吋晶圓廠,一直到第一臺自制電動車曝光,時間不到二年,只能說鴻海實在是「神進展」,但也可從此看出其企圖心及決心。

萬寶投顧楊惠宇表示,臺灣早期在汽車產業多以代工爲主,直到裕隆集團在2008年發表自創品牌「納智捷」後纔算是有了突破口,可惜雷聲大雨點小,始終打不進主流市場,後繼無力下黯然宣佈退出,而旗下東裕銷售也以破產作收,引起市場一片譁然。

若是以往傳統燃油車,臺廠確實難以打敗歐美等國際巨頭,但此次遇到汽車業面臨巨大轉型,由燃油轉至電動,特色爲傳統零件減少,但半導體搭載大增,此符合臺廠半導體強項,也順利讓許多廠商找到另一片新藍海。

最成功的例子,非鴻海集團莫屬,在手機趨向飽和時代,鴻家軍一直要找另一條出路,而需搭載大量半導體的電動車成爲最佳選擇,所謂山不轉路轉,孤軍奮鬥難行,衆志可以成城,鴻海有豐富電子業經驗,但對於汽車可是完全新手,加上自創自有品牌需時間累積,於是找上裕隆及臺灣數百家大大小小(包括硬體零件、軟體互聯網等)公司,組成「MIH」電動車平臺,企圖要以完整的產業鏈,來迎接這波浪潮。

一臺電動車製造,除了硬體外也有軟體需求,包含動力、能源、電腦控制、胎壓偵測系統、及車用晶片、車殼等,當中涵蓋的臺灣上市櫃大公司就超過五十家,除此以外知名的外商如寧德時代、德州儀器、三星、微軟等等,也在平臺的供應鏈中。

楊惠宇表示,鄰近10月,鴻海一年一度的科技展示日即將來臨,先前已經有外流電動車展示品的樣貌,並且獲得網友對外觀上的好評。目前已知加入聯盟的公司超過六百多間,在電動車即將取代汽油車的當下,臺灣企業已經做好佈局,而投資人也必須準備好迎接這波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