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消失的A槽、B槽是什麼? 知道的已經不年輕了

一九九二年國際光電大展六日起一連四天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行,工研院光電工業研究所開發具有高容量光碟、可重複讀寫磁碟「雙重性格」的磁光碟,每張磁光碟儲存容量相當於一百張磁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2/11/06 林秀明攝影)

當今打開Windows系統的電腦,我們會發現硬碟代號通常被指定爲C槽。究竟A槽跟B槽跑去哪了?若有人說曾在電腦中看過有A跟B,那麼這個人大概已經不年輕了。曾經在早期PC時代,還真的存在A槽和B槽,這一切的演變源於微軟的DOS作業系統。

1970年代末,個人電腦剛開始興起,但由於當時個人電腦的價格相當昂貴,特別是硬碟更是價格不菲,使得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因此,當時相對便宜許多的軟碟片與軟碟機就成爲了大家的首選。最初,電腦開機需要使用一張軟碟片來啓動操作系統,而當使用應用程式時,又需更換成另一張軟碟片,這種方式相當不便。隨後,爲了提高效率,許多電腦配置了兩個軟碟機,一個用於5.25 吋磁碟機(A槽),另一個用於3.5 吋磁碟機(B槽),這成爲當時的標準配置,而後來加入的硬碟,自然的就被大家排到 C 槽的位置了。

隨着科技的再次曜進,資訊的儲存媒介也有了新的突破,光碟、隨身碟的興起,大容量又方便攜帶讀取的特性,使得軟碟片能發揮的地方越來越少,因此到了最後,市面上販售的電腦中便逐漸的不再配備軟碟機。

雖然軟碟機已經從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但當年硬碟預設排在 C 槽的習慣卻依然存在,這一慣例一直延續至今,後來的光碟機、各種移動硬碟、USB碟以及各種記憶卡都按照D槽之後的順序進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