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嗶嗶:時代的眼淚,爲什麼年輕人不再去KTV了?

“去什麼KTV啊,換別的地方吧”

“好久沒去唱歌了,感覺沒啥意思

“都啥年代了,還去KTV啊”

…………

適逢小長假,當小文微信羣裡提議去KTV唱歌喝酒時,朋友們都很“不屑”,最後大家選擇了一起去玩密室逃脫。

傳統KTV曾佔據過一代人的記憶,尤其是8090後。

它源自日本關西地方的娛樂性質歌唱活動,又名卡拉OK,通常是在播放預錄在錄像帶之類存儲介質上、沒有主唱人聲的音樂伴奏同時,在電視屏幕上同步播放有着節拍提示的歌詞,然後由參與者邊看着歌詞邊持麥克風歌唱。其日語原名意爲“無人樂隊”。

自從1971年日本人井上大佑發明了最早的音樂伴唱帶後,它已成爲亞洲現今最受歡迎的大衆休閒娛樂方式之一。

中國大陸第一間KTV是1990年在海南省以中外合資形式出現。隨着翻版碟大量生產和音響器材走私進口,KTV瞬間開遍中國大陸所有大中城市。並於後來逐漸向縣城及其以下地區發展

在這其中,“量販式”更是開啓了KTV的黃金年代。它除了提供歌唱場地之外,還提供各式各樣的酒水和食品,讓唱K成爲當時的社交活動首選。

8090後曾是支撐KTV行業的主要消費羣體千禧年後,周杰倫、陳奕迅、S·H·E、五月天、王力宏蔡依林孫燕姿梁靜茹、Twins等明星掀起了港臺流行旋風,大家紛紛涌入KTV想要一展歌喉。

幾乎沒有幾個80後、90後敢說自己沒在KTV裡唱過當年那些流行金曲

燥熱的暑假裡,QQ羣裡突然有人呼喚,“下午3點,某某KTV,306包廂”。那時候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更沒有手機定位,但時間一到,大家已在包廂裡坐得整整齊齊。

那個年代KTV火起來,除了沒有多元的娛樂方式可選擇之外,還可能純粹是因爲當時的年輕人把聽歌、唱歌當成是一件令人開心和享受的事情。

男生們即使知道自己會破音,也硬是要把那句“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徹底嘶吼出來~ 只圖一個暢快。

而一個女生喜歡一個男生的原因,也可能僅僅是因爲對方唱周杰倫的情歌很好聽,就被打動了。

曾經年輕過的8090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和KTV有關的故事

而其中一大主題,就是失戀。這也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畢竟流行歌曲永恆的主題就是愛來愛去,失戀了吼幾首傷心情歌,大不了再痛哭一場,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

甭管是閨蜜還是哥們,朋友失戀陪唱K,無疑是一種堅貞友情的體現。

有人自嘲,“十年前我們點周杰倫五月天孫燕姿陳奕迅,十年後我們點周杰倫五月天孫燕姿陳奕迅。”

的確,如今KTV裡最火的歌依然還是互聯網時代之前唱片時代的流行歌曲,華語樂壇也已經十年沒出過巨星了。

並不是現在完全沒有好歌,只是那個時代的經典無法復刻。再加上如今互聯網的時代信息過於嘈雜,新一代年輕人也逐漸失去了單純、強力的共鳴與共同回憶。

曾經擔任錢櫃KTV雍和宮店銷售經理的陳俊回憶說,KTV行業最火的時候是2005年到2009年,那時包間需要提前兩天預訂才能訂到,即使是工作日也會每晚客滿。

但2015年以後,錢櫃KTV在內地逐漸衰弱,其他很多曾經輝煌一時的KTV品牌,也風光不再。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爲,8090後是支撐KTV行業的主要消費羣體。但如今,家庭和工作佔據了他們的大部分精力,少年時追星唱歌的激情早已淡化。

再加上如今網絡遊戲、社交軟件、miniKTV、新型的線上K歌方式等層出不窮的娛樂產品爲廣大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元更自在的社交方式,傳統KTV必然擋不住落沒的趨勢。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新一代年輕人不唱KTV了?” 下面有上百條回答。

有回答稱“沒有人約着去”或者“朋友聚不齊”,還有人表示“KTV給人的社交壓力太大了,不喜歡和同事、領導們去,完全不能放飛自我”;又或者“只喜歡和音樂品味一致,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然而這樣的人早就散落各地。”

在這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最能引起共鳴:

新一代年輕人不喜歡「參與感」弱的社交方式。

一個7人局的KTV,如果你不是麥霸的話,意味着你有大概七分之六的時間,是沒有參與到K歌的活動中。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在別人唱歌的時候,玩手機,喝酒,吃東西。臺上的人唱的什麼,唱的好不好,根本沒人在意。

更何況,可以玩手機,喝酒,吃東西的地方多着去了,爲何非要到KTV?

當先年輕人對於KTV的厭倦,或許是因爲它作爲娛樂和社交方式,在今天都顯得有些不尷不尬。

特別是和一羣半熟不熟的人一起唱K,一個晚上也許只能輪上兩三首。峰值體驗不過十幾分鍾,其餘時間都在當無所事事的陪客

於是他們逐漸拋棄這種大鍋飯式的羣聚,越來越傾向於參與感更強的社交。

曾經備受追捧的KTV越來越難以成爲年輕人聚會的首選地點,而曾經對KTV抱有偏見的中老年人卻成爲新的KTV“主力軍”。

幾十元就能唱一下午,我們自己帶着茶水和點心過來,能唱歌也能聊天,還吹着舒服的空調,比在公園裡強多了。” 一位60歲的退休大媽如是說道。

KTV曾經最引以爲傲的社交功能,已經被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海嘯和線下新興娛樂方式崛起的風暴席捲得支離破碎。

KTV成爲“時代的眼淚”,中老年人才去唱歌,那麼如今的年輕人都喜歡玩些什麼呢?

對於愛唱歌的人來說,有一大堆在線K歌app可以玩;對於不愛唱歌的人來說,有密室逃脫、轟趴館、劇本殺、健身房等等……

如果懶得出門,大家端起手機開個黑,同樣也能找到樂趣。

比起十幾年前的KTV時代,如今選擇的空間實在太大了。

而在這其中,劇本殺更是成爲了當代年輕人的社交新寵,讓每個人都能沉浸在其中,過足戲癮,快樂而不虛度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撰文表示,劇本殺有着休閒、社交、個人表達等屬性,加上融故事、環境、服務於一體的體驗優化,滿足了年輕人社交需求和新奇體驗,其火爆的根源在於抓住了年輕人對多元沉浸體驗的追求。

正如圈內玩家常常掛在嘴邊的:“劇本即人生,請你換個人生,重活一次。”大俠夢也好,偵探迷也罷,劇本殺的魅力就在於,它用源源不斷的好故事,給玩家不一樣的新奇體驗。

而對於很多玩家而言,劇本殺的劇情演變滿足了他們的表演慾望,發散思維的娛樂性,每個人基本都可以參與討論,交流互動很頻繁,大家都有事可以做,交朋友組隊都很方便,充分滿足了當代年輕人的社交需求。

只是,我們依然偶爾會懷念那個用音樂貯存回憶的時代。

習慣性地把頭埋進手機的我們,也早已不再是曾經那個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