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創新增長的強勁引擎——各地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調研(中)

(原標題:點燃創新增長的強勁引擎——各地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調研(中))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新質生產力何以爲“新”?“新”在新科學技術、新生產方式、新產業形態,也“新”在新生產關係,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產力。

新時期、新形勢,要有新理念、新路徑。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一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第一動力”方能更加澎湃。

數據要素跑起來

走進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彷彿置身一個龐大的機器人世界:“小個子”有的端坐在鐵軌上一路巡檢,有的攀爬在50米高空輸電線上自由穿梭;“大塊頭”有的在水下揮舞機械手進行救助打撈工作,有的站在關卡處對過往行人進行人臉識別和體溫測量……

申昊科技副總經理吳海騰介紹:“我們的機器人家族正向着海、陸、空、隧全方位進軍,在更多人工難以到達的高危、高壓、惡劣環境下發揮作用。”

在生產端,“人工智能+機器人”改變了工業領域的傳統運維方式,不斷突破各個應用場景的技術難關。在銷售端,數字技術加持商品營銷所帶來的增量收益顯而易見。

“喂,您好!我是某某品牌福利官。來電是想告訴您……”電話那頭傳來的女聲,不僅能根據這邊用戶的反應中斷說話,作出等候停頓,還能回答問題。“你是不是機器人?”對於這個猝不及防的問題,女聲遲疑了兩秒,然後便以着急而好笑的語氣予以否認:“我不是呀!”

看似如此“真實”,但其實這是人工智能外呼系統。智能外呼與人工電話觸達的用戶絕非一個量級,浙江百應科技聯合創始人劉鵬舉例說,“100多萬個電話回訪、70多萬條短信,促成6萬多個會員下單、商品交易總額近5000萬元,這是我們爲一家美妝品牌單日所做的會員營銷成績”。

機器人、數字人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新質生產力中生產者、生產工具、生產關係之間發生了新變化,激發出智能製造、共享經濟、線上線下等新模式。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係的演進發展,讓經濟社會逐漸擺脫傳統增長路徑,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超5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據中國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程。作爲驅動經濟運行的新質生產要素,數據要素正加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造新產業新模式,發揮着對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

各地積極擁抱數字化、智能化,作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多年蟬聯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省,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產業,抓好IPv6規模部署,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羣建設。

浙江也是數字經濟發展大省。2023年,杭州市餘杭區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998.5億元,增長11.9%,佔GDP比重68.1%,總量居浙江第一。餘杭還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加快推動數字經濟“二次攀峰”,高水平建設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數字經濟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數字經濟發展也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現實支撐。一方面,數智賦能深度融入實體經濟,催生出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組合中的創新能力、高端製造能力等,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

民營經濟活起來

在思看科技產品體驗處,工作人員手持掃描儀圍繞車門做完整掃描,很快,一旁的顯示屏上便同步生成一個汽車三維數據模型。記者看到模型下方的表格中羅列了多個曲面點數據,大部分是綠色,個別是紅色。思看科技市場部經理張揚解釋說:“標紅的數據意味着失敗,也就是說,這個數據偏差超出了一定標準,需要返工。”

與傳統測量方式相比,三維視覺測量精度更高、速度更快,是高精度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好幫手。作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製造、3D打印等領域,正積極打造全球領先的三維視覺數字化民族品牌。

民營企業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創新主體地位日益顯著。補短板、強民生,許多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都是民營企業。

在一家煤炭工廠,堆滿物料的倉庫頂部,安裝了多個紅外熱成像儀。工作人員在智能管理平臺的屏幕上,可以實時看見倉庫裡的畫面和溫度,還能手動測溫、遠程控制,並根據數據開展趨勢分析、報表管理等。如果遇到事故,平臺會自動告警。

“看得見”溫度的紅外熱成像產品正從日常測溫走向工業監控、自動駕駛等領域。關鍵技術自主可控,讓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成爲紅外熱成像領域的隱形冠軍。杭州高德智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帆介紹,“以此爲基礎,我們得以積極探索智慧城市、工業製造、數字鄉村等創新應用”。

從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到應用創新、集成創新,民營企業勇闖創新無人區。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投身應用基礎研究:華爲在5G領域專利數量連續多年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9月,騰訊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公開總數、專利授權數量,在全球互聯網公司中位居第二。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新經濟新業態均由民營企業首創。

正如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新春第一會上所言,“廣東企業敢於創新、百折不撓,華爲、美的、比亞迪等在長期的市場洗禮中成長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一系列專精特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這是我們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厚實家底和強大底氣”。

各地都在積極爲民營企業營造更好更優的發展環境,以激發更多新模式新應用。廣東省出臺30條舉措壯大民營經濟,將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優勢,推動民營企業在粵港澳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浙江省明確,建立涉企問題高效閉環解決機制,及時迴應和解決民營企業的呼聲和訴求,讓民營企業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湖北省對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推出專項方案,要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可複製可推廣、同時經過合法性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改革創新舉措儘快上升爲法律規定。

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龔曉峰說:“創新與活力是民營經濟的兩大基因,與新質生產力有着天然關係。要加大對科技型民營中小企業支持力度,推動民營經濟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更大作用。”

“雙輪驅動”轉起來

早春時節,大雪紛飛。中州時代新能源生產基地上塔吊林立,工程車輛往來穿梭,項目建設緊張有序,向着今年投產的目標全力衝刺。

從開始對接到正式簽約用時不到100天,從簽約到開工不到100天。“兩個‘不到100天’的背後,離不開屬地政府聚焦一流營商環境,在項目審批、土地供應、資金保障、建設環境等關鍵環節的大力支持。”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李珂介紹,該基地按照“燈塔工廠”標準建設,項目廠房採用寧德時代最先進的超級智造產線,全部建成後將打造年產值1000億元的新能源電池基地。

政府貼心優化環境,企業專心搞創新謀發展。作爲“鏈主”企業,中州時代已帶動20多個新能源產業配套項目落戶洛陽伊濱科技城,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在創新這個系統工程中,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鍊等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通過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讓創新源頭活水持續涌流。

近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143項科技體制改革任務高質量完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助推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人們常用“從0到1”,來形容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而“從1到10”乃至“無窮”,科技成果往往需要跨越“死亡之谷”,才能真正地走向生產線、轉化爲生產力。

“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上建橋樑,也要打通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的‘生命通道’,提升產業韌性,實現供應安全可靠。”湖北九峰山實驗室主任丁琪超說。

化合物半導體以其優越的性能,被視作我國半導體產業未來可以實現領先的方向之一。作爲湖北省十大實驗室之一,成立於2021年的九峰山實驗室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導體產業最先進、規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試平臺。作爲新型研發機構,實驗室人員獨立、成果獨立、任務獨立。

如今,九峰山實驗室裡有上百個項目在同時運轉,其中既有產業界、學術界合作伙伴的聯合研發項目,也有實驗室基於發展願景必須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新年伊始,投資50億元建設的化合物半導體孵化加速及製造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和產業鏈將在這裡深度融合,打造世界領先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高地。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佔斌認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爲生產關係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這種新型生產關係,通常表現爲更加靈活、開放和包容的生產組織形式,更加註重創新、合作和共享,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環境。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同頻共振,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企業去做科技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構建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局長鍾復平說。近年來,針對中小企業研發能力不足的問題,東湖高新區實施“揭榜掛帥”項目,政府不作評選、不限名額,每個項目支持金額爲項目總投入的20%—40%,目前在光通信、集成電路、激光、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對外發榜112項,立項72項,以4000多萬元的政府資金撬動企業增加創新投入近5億元。

把創新落到企業上、落到產業上、落到發展上!科技創新的滿天繁星,正在匯成高質量發展的璀璨星河。

(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 唐衛彬 曹紅豔 黃 鑫 熊 麗 李芃達 夏先清 董慶森 張建軍 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