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遊戲憑什麼打進亞運會?
本文系本站沸點工作室《硬核看板》欄目(公衆號:yinghekb)出品。
在今年杭州亞運會上,除了游泳、田徑、羽毛球等傳統的運動項目以外,還有兩個項目首次正式亮相,其中之一就是電子競技。
電競項目“出道即頂流”,不僅成爲最貴的亞運觀賽門票之一,也是唯一需要抽籤才能購票的項目。
雖然國家體育總局在2003年已經把電子競技列爲正式體育項目,但很多觀衆卻一直有這樣的疑問:只需要坐着動動手指的電子遊戲憑什麼成爲體育運動?
電競憑什麼成爲亞運會項目?(來源:硬核看板)
德國科隆體育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即使電競選手全程坐在椅子上,他們產生的壓力激素皮質醇與賽車手差不多,脈搏最高可達每分鐘160-180次,結合起來看,這幾乎相當於跑了一場馬拉松比賽。
同時,和其他體育運動一樣,電競對職業選手的天賦要求非常高,手眼反應、協調性、穩定性和抗壓能力都缺一不可。著名電競俱樂部LGD有一間電競天賦測試室,測試內容包括反應能力、快速記憶和復原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手眼腦協調能力和身體素質五個方面。每一項測試的難度都堪稱地獄級。
以測試身體素質的懸空測試爲例,需要將測試筆插入直徑僅有3毫米的孔槽中,並堅持60秒不碰壁。
在成爲職業選手的路上,電競也和其他體育運動一樣殘酷。某個電競青訓選拔項目的報名人數超過10萬,但進入線下試訓的只有84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而最終進入俱樂部成爲職業選手的僅剩9人,比例只有萬分之一。
曾有前職業選手提到,電競運動員平時都是下午一兩點起牀,吃完飯後便開始長達十一個小時的常規訓練,甚至夜裡一點之後還需要進行個人訓練。
電子競技也同樣需要直面傷病的侵襲。電競也許不像傳統體育運動有激烈的身體對抗,但平均每分鐘多達400次的動作對身體多個部位都是負擔。職業電競選手的身體勞損程度是常人的數倍,平均退役年齡只有24歲。
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運動精神上,電子競技與傳統體育競技沒有什麼不同。電子競技此次登上亞運賽場,就讓我們放下爭議,盡情期待選手們帶來的精彩表現。
搜索關注硬核看板微信公衆號(ID:yinghekb),讓硬核的知識先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