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失眠者3成有負面情緒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根據臺灣睡眠醫學會發表的「國人睡眠前後心理情緒調查報告」指出,失眠者無論在睡前或起牀後的情緒,約有3成偏負向感受,明顯高過非失眠者1成以內的負向感受,顯示一覺好眠除了補足生理上的活力,對心理情緒也有莫大幫助。

▲調查:失眠者睡覺前後3成情緒負面(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這項調查針對1070位15-59歲,居住於大臺北、大臺中與大高雄地區民衆,於今年2月初以電訪方式完成。

調查指出,民衆睡前及起牀後,放心、滿意、愉悅、舒服、期待等正面情緒平均高達6成以上;至於焦慮、失望、難受、不抱期待等負面情緒,起牀後比例明顯高於睡前比例,僅有「活力不足」從睡前的54.1%降爲起牀後的26.8%。

長庚紀念醫院睡眠中心精神科臨牀心理師吳家碩針對睡覺前後的負向感受解釋,民衆在起牀後負向感受較明顯,可能是因爲面對上班、上課等壓力,以及睡眠過程品質不佳、沒睡飽所致,綜合這些因素導致「起牀氣」。

調查另將失眠者與非失眠者分類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失眠者睡前有30%偏負向感受,非失眠者則僅有7.8%偏負向感受;而起牀後失眠者的負向感受有33.3%,非失眠者的負向感受則爲10.1%,兩相比較比例懸殊。

吳家碩分析,睡眠品質包括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習慣性失眠者可能因爲焦慮、壓力等負面心理因素,導致睡眠品質不好,而睡不好又造成隔天的負面情緒增加,惡性循環。

臺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新光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指出,根據美國柏克萊大學研究,充足良好的睡眠能活化控制情緒神經,因此良好的睡眠會使正向情緒增加,不足的睡眠則讓負向情緒增加。

林嘉謨建議,民衆可培養睡前讀書、聽緩和音樂等習慣,先將心情轉化爲正向,提升心理因素;同時挑選適合的牀具、將室溫控制在18-21度睡眠最適溫度,加強環境因素,讓自己更能一覺好眠,隔天活力滿滿!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