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生育政策 適應時代發展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爲1.3,自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首次低於1.5。國際上通常認爲總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條“高度敏感警戒線”,如持續低於該水平,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根據《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203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預期目標爲1.8,這與當前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國龐大的人口總量和有限的國土面積,人口和資源環境之間緊約束的關係仍然存在,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壓力和阻力,因此需要採取穩步推進的策略,適度放開生育政策。三孩政策的實施,適合當下我國的現實社會環境,能夠緩解相關社會矛盾,激發民衆的生育動力,爲未來的生育政策改革與社會發展打好基礎。

我國調整生育政策,是主動適應時代變化,有利於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進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想社會的根本價值,是人類總體發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從家庭的角度看,個體有生育、養育孩子,延續家族的傳統需求,有生育慾望。從社會的角度看,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沒有了人,社會也就無從發展,要解決生殖繁衍、社會存續的根本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實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要讓三孩政策發揮作用,提高生育率,還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建議出臺相應的配套支持政策,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第一,要儘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爲年輕人託底。國家應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醫療、養老保障制度,加快保障房供應,發放教育補貼,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大力提升入托率,解決“孩子誰來帶”的問題,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爲年輕人減輕育兒經濟負擔,使年輕人無後顧之憂,激發年輕人的生育慾望。

第二,消除就業歧視,排除生育養育的後顧之憂,保障女性平等就業權。我國職場上普遍存在對適齡生育女性的歧視,導致女性就業面臨重重隱性阻礙。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很多家庭想生不敢生。要全力落實就業公平政策,堅決糾正就業歧視行爲,大力保障女性平等就業權益,爲適齡生育女性“撐腰”。鼓勵企業爲職工提供優厚養育福利,提供女性友好的工作環境,對懷孕和哺乳期員工提倡在家辦公等。對二孩多孩的職工,可發放現金補貼,減免社保繳費和個人所得稅。

第三,構建大健康體系,做生育政策的“後盾”。生育政策的放寬與優生優育並不相悖,在推動三孩政策落實之際,更要做好生育健康保障。各級衛生健康部門應積極作爲,向大衆提供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組織開展優生優育指導、生殖健康諮詢和家庭計劃服務促進活動和健康老齡化促進活動等。加大生育健康科技研發力度,爲生育提供技術支持,降低不孕不育率,大力推廣人工輔助生殖服務,提高全民養育水平。

第四,大力倡導優良婚俗,提升全民婚育信心。當前我國一些地區婚嫁陋習問題層出不窮,攀比之風盛行,導致結婚成本過高。有關部門應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大力解決現代社會婚育的難點、痛點。加強適婚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引導,加強文明婚育宣傳工作,全力推進移風易俗,遏制天價彩禮、奢靡婚宴等不良習俗風氣,治理不良社會風氣,倡導婚事簡辦的文明禮儀。同時,宣傳優生優育理念,普及生育優惠福利,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積極應對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的風險,真正提升全民婚育信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作者:李軼楠,系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