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獨立,原因幾何
一個想要上市,一個想要更大的發展自由。
文|遊勇 周享玥
編|周路平
8月14日,數智前線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釘釘不再歸屬阿里雲,迴歸阿里集團,獨立發展。這個消息已經在內部醞釀了有一段時間,目前官方還未正式公佈。
另外,據新浪財經報道,阿里雲和釘釘會繼續保持緊密的業務合作,而目前已有投資機構希望投資釘釘。
01
釘釘爲何與阿里雲剝離
外界好奇的是,爲何阿里雲選擇現在將釘釘剝離?
三四年前釘釘正式納入阿里雲體系時,雲釘一體頻繁被外界提及,當時普遍的解讀是它能實現IaaS和PaaS層的協同。釘釘總裁葉軍也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用釘釘去銷售雲服務比以往更加容易,用戶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就可以向其推薦阿里雲的標準化產品,供其訂閱。現在分拆了,一位企業微信人士告訴數智前線,講雲釘一體的故事更完整,如果不拉着雲,產業數字化講不完整。
在這一背景下,業內有觀點認爲,阿里此刻選擇將釘釘從阿里雲分拆出來,是在爲阿里雲上市做準備。阿里集團今年進行重大組織變革後,阿里雲已經明確要在12個月內上市。釘釘的用戶體量龐大,但也面臨着國內幾乎所有軟件都面臨的問題——商業化不易,當下還處於虧損狀態。這對於要上市的阿里雲會面臨更大壓力。
如果獨立覈算,釘釘可以向阿里雲購買雲服務,而辦公軟件,尤其是視頻會議對雲資源的消耗不低,這有利於提升阿里雲的營收規模。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雲釘一體”戰略提出後,實際上雙方所設想的深度協同——應用拉着算力跑的狀態並不如預期。“雲釘一體邏輯雖好,實際中卻並未能很好地落實。”這或許與國內的IT生態有一定關係。一位曾在釘釘工作的人士告訴數智前線,國內企業裡IaaS採購和SaaS採購通常不是一個決策部門,這導致採購軟件應用的部門並不一定能影響下層的算力資源層的採購決策。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雲釘的密切協同。
一位資深人士還表示,雙方的客羣分佈也不太一樣,釘釘的優勢市場在中國的4300萬中小企業,大客戶能夠沉澱和打磨釘釘的產品,但定製化多,最終能夠形成規模化收益的還在中小企業市場。這個市場裡企業對雲的需求量並不如OA和協同工具明顯。所以雙方並不需要互相捆綁着一起發展。
而現在分拆對釘釘的業務發展也有好處。首先是有利於釘釘的估值迴歸。釘釘納入到阿里雲整體上市,作爲一個虧損的業務板塊,可能並沒有辦法很好體現它的價值。釘釘目前已經是國內協同辦公市場的頭部玩家。如果以海外類似業務板塊的企業市值對比,2021年Salesforce以超過270億美金收購企業辦公協同公司Slack,當年Slack的日活躍用戶1200萬。海外的辦公協同企業Zoom目前的市值也超過200億美元。
超過6億用戶的釘釘在分拆後,無論是獨立融資還是後續獨立上市,團隊激勵都能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更大限度地激發釘釘員工的積極性。僅作爲阿里雲下面的一個子業務板塊,反而可能會限制它的資源配置的靈活性。據一位釘釘人士透露,之前阿里雲鎖定HC(招聘崗位)的時候,釘釘想招人也招不了。
另外,在市場策略上它能夠更加靈活地去應對變化。比如釘釘現在拿下了不少央國企客戶,這些客戶的雲底座並不都是阿里雲,還有國資背景的運營商雲。獨立的釘釘能夠更靈活地去選擇雲底座,從而適應央國企客戶的需要。
而且,這次分拆並不需要傷筋動骨式的大手術。釘釘從創業之初就始終以獨立公司的方式運作,即便是2019年融入阿里雲後,雙方的渠道和市場也沒有真正完成整合,釘釘的市場和銷售團隊依然獨立存在,他們主要銷售的是釘釘專有版與低代碼等相關產品。目前,釘釘有1500人,已經形成比較高效和成建制的團隊。
02
雲釘未來如何走?
“雲釘一體”正式提出是在2020年6月的阿里雲峰會。僅3個月後,“雲釘一體”戰略正式落地,釘釘升級爲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雲全面融合。
這是繼2019年6月釘釘被首次納入阿里雲體系後,二者關係的再進一步。此後,在整個“雲釘一體”戰略中,釘釘被定位爲了“中間平臺”,下連雲計算基礎設施,上連企業關鍵應用,既是企業級的協同辦公平臺,也是企業級的應用開發平臺。
按照阿里的構想,這將是一個相得益彰,且1+1大於2的戰略。
於阿里雲而言,釘釘作爲協同辦公工具,在當時的情境下,不僅可以讓企業先上釘、再上雲,有效降低非互聯網企業的用雲門檻,還能爲阿里雲導流,帶來大量可複用的B端客戶。畢竟,截至2020年底,釘釘用戶數已經突破4億,包括企業、學校在內的各類組織數超過1700萬,是一個巨大無比的B端流量入口。
而於釘釘而言,在經歷了六七年的發展和用戶積累後,當時也已經到了需要做深業務和價值的時候。有了阿里雲能力的加持,無疑可以更好更快地補齊這方面的短板。
這種打法本質上也是全球範圍內的一個技術趨勢。此前,微軟也曾將自己的協作辦公工具Teams,納入Office 365這個基於雲計算提供多種服務的生產力平臺,打造出了一套“Azure(雲)+Microsoft 365(包含Teams)+PowerApps(低代碼平臺)”的模式。
而阿里官方也曾釋出了數據,提到“雲釘一體”帶來了不錯效果。比如,2022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釘釘總裁葉軍曾曬出一份成績單:“雲釘一體”戰略落地兩年來,釘釘千人以上的大客戶組織數增長了3倍;尤其是在2022年4月到6月,阿里雲和釘釘雙付費客戶數同比增速達到了30%。
但兩個公司的融合可能並不那麼容易,不僅要求釘釘和阿里雲要在戰略上實現聯動,還要在組織、業務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度融合。葉軍此前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由於雲和釘本質是兩種產品,爲捋順與阿里雲之間的組織協同,釘釘不僅需要培訓阿里雲的銷售團隊,還需要和阿里雲銷售團隊協商形成合理的激勵機制。
此次雲釘分家,也證實了大集團公司內不同產品體系的深度融合,可能並不如想象中容易。
隨着釘釘從阿里雲剝離,外界也好奇未來釘釘和阿里雲的業務聯動如何展開。今年4月召開的2023阿里雲合作伙伴大會上,張勇在對外解釋阿里雲的四層PaaS能力時,把釘釘和瓴羊作爲其中兩個重要的PaaS層產品服務,進行了重點推薦。這兩大產品也是阿里雲“被集成”戰略的一部分,支持被合作伙伴集成。
此次分拆後,對阿里雲和釘釘而言,雙方仍然需要在獲得業務靈活性的同時,繼續借力協同,才能既達到分拆的初衷,又不影響既有合作。但這可能也是考驗着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的難題——在“合久必分”的趨勢下,分拆出去的獨立子業務們,如何保持創業心態,同時又不因離心力過大而喪失此前履帶式發展模式的協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