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予嘉/國家帳本 兼具經濟會計治理盤算
▲中國政府日前正式對外宣告將於年底前編制首部國家資產負債表(國家帳本),意謂中國當局有意具體化中國崛起一事,而此後大國之間展開的博弈也必定更爲激化。(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只要你/妳對財務報表略知一二,就會知道做爲公司股東除了關心每股盈餘,還得留意兩大報表:一是資產負債表,二爲現金流量表,前者反映了公司價值的高低,後者則揭露公司如何透過錢來錢去的金流運籌帷幄,而合計三表應可客觀地看出一間公司的競爭力;同樣地,如果將財報概念套用在主權國家上,每股盈餘等同對國民生產的稅課,減去各項開支的淨額,而資產負債的情況則被視爲一國國力的總檢驗,選民則按圖索驥找出真正適合經營國家的理想人選,惟就社會與政治現實來看,此一邏輯天真到不行,難怪執政成績經常事與願違。
我舉全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爲例,美國早已多年超支且須透過與立法機構的談判才能繼續舉債,而中國雖算不清隱性債務有多少,然負責金流穩定的央行長近來卻頻頻出面警告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係指資產價格一夕崩盤的時刻)即將到來,好似一間公司的財務長持續地警告公司將有陷入破產的風險,因此,放大到一國事務上,我們就更須警惕。
正因如此,歷屆政府當局自覺握有至高權力,往往在國家資源的運用上不及私人企業的財務長謹慎。那麼,倘若有份報表可一窺國家治理績效,配合對國家治理單位的監督且選出具有長遠眼光的治理人,必能對國家治理效率起了大大作用,不是嗎?
但放眼望去,全世界除了英國、加拿大等少數政府勤於製作國家資產負債表外,願意動手精算「家底」的執政當局少之又少,箇中原因雖與編制技術難度過高有關,然帳本數字等同執政績效須被放大檢驗,況且民主國家政黨輪替頻繁,留給後任的餘地有如使自己任內的資源受限,再加上選民多偏好感性而非理性思考,不像資本市場會不帶感情地以股價回擊公司,所以在公部門事務上,治理效率總是不及私人企業。
不過與其坐以待斃,中國政府在幾日前正式對外宣告將於年底前編制首部國家資產負債表(又稱國家帳本),選擇主動地「摸清家底」,並擬依此各別擊破管理不當的環節,從而真正保住國家的資源;尤有甚者,資產負債表的「存量」性質也迥異於GDP目標式的「流量」性質,代表政府當局看待國家財富的角度將不再侷限於單年度的增長,而是聚焦於對國家體質的關切;影響所及,倘若地方政府無須再令績效與經濟增速掛勾,一些過度槓桿的投機風潮纔好被真正壓抑。
至於報表的資產面部分,一向都是會計人可以「有所發揮」的地方,諸如各科目的評價方式考量、資產品質允當性的辨認等等,平心而論也與執政當局的治理方法脫不了關係;然而,中國政府編制國家帳本的起心動念仍不容小覷,姑且不論數字被加油添醋的幅度,至少用力編制報表不大可能僅爲了「讓醜媳婦見公婆」,因此若這份帳本真是中國向世人彰顯國家實力的說帖,代表當局已有意具體化中國崛起一事,而此後大國之間展開的博弈也必定更爲激化。
●丁予嘉,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國票金融控股公司總經理。本文轉載自2017年12月4日《經濟日報》A4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