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佔全臺鳥種數50% 稀有「東方角鴞」也過境

臺灣稀有過境鳥「東方角鴞」(Otus sunia)東沙現蹤。(圖/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260種紀錄鳥種「東方角鴞」(Otus sunia),3月初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海管處)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以下簡稱高雄鳥會)進行的鳥類族羣調查中現蹤。►►點此看更多「東方角鴞」照片

海管處表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自2011年止共計發現有257種鳥類,2013年1月新增了桑鳲以及黑鳶等2種新紀錄種,3月初東方角鴞的發現,使得紀錄達到260種,以東沙島不到臺灣十萬分之五的面積,鳥種數卻佔臺灣鳥種數幾近50%,可說是鳥類重要的生態綠洲

高雄鳥會表示,東方角鴞在臺灣是春季與秋季遷徙時纔有機會發現,春季在華北西伯利亞日本地區繁殖,秋季會飛往較溫暖的中國南方、東南亞印尼低緯度地區渡冬,臺灣春季北返的高峰期爲3月到5月,通常於海岸邊或者低海拔樹林活動,在臺灣屬於稀有的過境鳥,也被列入在保育等級第Ⅱ級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東方角鴞外型特徵:東方角鴞體型較爲嬌小(15-18公分),體色多變,自灰色褐色都有,相似種的黃嘴角鴞嘴黃白色,而東方角鴞爲黑色;領角鴞的虹膜紅色,而東方角鴞的虹膜爲黃色

島上曾經紀錄過的鴟鴞科貓頭鷹只有長耳鴞及短耳鴞2種,皆爲體型較大較容易發現的貓頭鷹;東方角鴞體型較小,體長僅約17公分,爲第3種紀錄的貓頭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