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運行一週年——大灣區物流釋放一體化紅利

(原標題:“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運行一週年——大灣區物流釋放一體化紅利)

4月18日,“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以下簡稱“空港中心”)正式運行一週年。據黃埔海關統計,經空港中心進出口貨值突破38億元,總貨運量達4383.9噸,已有359家企業通過空港中心開展進出口業務,進出口商品種類擴展到447種。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典型案例,空港中心整合了香港的物流資源與東莞的製造優勢。2023年東莞進出口值位列全國第五位、廣東省第二位,香港國際機場貨運量則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第一位。東莞外貿企業有龐大的航空運輸需求,近80%的航空貨物經香港機場進出口,香港機場近40%的貨物來自東莞。空港中心通過打造融合式監管場所,滿足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建設要求及香港國際機場貨站標準,在全國首創跨境安檢前置,將香港機場貨站的出口貨物集拼、安檢、打板以及進口貨物的拆板、理貨等物流核心功能跨境延伸到東莞,實現出口航空貨物的“直裝”和進口航空貨物的“直提”。

與傳統陸運模式相比,空港中心爲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口路徑,節省約30%的物流綜合成本,貨物離開工廠最快15個小時內便可完成打板、清關、安檢、裝船、裝機發運等環節。

“全年365天,空港中心時刻服務在線,各項業務均能實時辦理。相較於傳統通過中港車出口的物流方式,空港中心每公斤就能省下2元的物流費用,這一年爲我們節省運費130餘萬元。”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關務總監戴家強說。

香港機場管理局航空貨運及後勤部助理總經理方宇浩說:“空港中心不僅滿足了內地高附加值產業對航空運輸日益緊迫的需求,也讓香港機場更好地融入和服務大灣區建設。”

黃埔海關契合空運特點,將空港中心與東莞港及其他場所協同聯動,打造嚴密、安全、便捷的空港立體化跨境監管模式。海關監管嵌入航空貨物進出口物流操作,創新實施出口“先查驗、後裝運”、進口“先拆板、後申報”方式,支持企業一站式通關。同時,通過信息化應用實現卡口控制、現場作業、途中監管等入系統、可追溯,打造了“無處不在”的海關智慧監管模式。

“空港中心還立足航空物流特點,精準服務多元貿易需求,配套設立東莞港跨境電商中心,使東莞乃至大灣區的普通貨物、電商貨物都能享受到香港機場的便利。”黃埔海關所屬沙田海關保稅物流監管科科長何玉華說。

東莞港空運供應鏈有限公司就是這項業務的受益企業之一。不久前,該公司一批服裝、生活用品等電商商品,在沙田海關的監管下,通過東莞港跨境電商中心,一體化快速辦理空港、跨境電商相關作業後,直接運到香港機場出口歐洲。

“空港中心疊加跨境電商出口模式是一大利好。以前我們需要在區外的快遞類監管作業場所辦理監管手續,貨物通過轉運方式進入空港中心,才能進行安檢、打板,手續較爲繁瑣。現在我們可以集中在綜保區內統一處理,實現了一體化作業,跨境電商出口貨物物流更加便利了。”該公司關務主管郭錦華說。

黃埔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與地方政府部門一起推動空港中心升級擴容,支持重點企業打造全球供應鏈中心,同時加速灣區合作賦能,以大灣區物流一體化“小切口”,做實制度型開放“大文章”,進一步釋放灣區物流暢通紅利。 (經濟日報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