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大使「圓仔」介紹人類近親:猩猩的保育不能等
看着「圓仔」快速成長,總讓人們聯想到孩子的成長過程,帶來各種驚喜與感動,逗趣的模樣與行爲也常令人莞爾,無形之中,也就格外關注大貓熊的危機處境與消息。臺北市立動物園指出,其實有許多動物像大貓熊一樣,面臨不同的生存困難,當遊客到動物園或原生棲地看到牠們,也請多想想「對於野生動物保育我可以做到什麼呢?」
今天(11日)「圓仔」又以「保育大使」的身分,介紹巨猿科動物的保育。園方表示,巨猿科動物又可稱爲「人科動物」,分類共有4屬7種,其中一種就是人類;其他以體型區分由大到小排列,主要有「金剛猩猩」、「人猿」與「黑猩猩」;金剛猩猩與黑猩猩住在非洲的森林裡,人猿則居住在亞洲熱帶雨林,遺傳演化上牠們各別可再細分爲2個種。
除了人類以外,巨猿的後肢第一趾均與其他趾對向,前肢大拇指也常與其他四趾對向,這樣的構造讓牠們的四肢成爲在森林中生活的良好行動工具;仔細觀察牠們的行走方式,看起來有點像捲曲着趾頭,以手揹着地走路。
過去由於巨猿的外觀、行爲模式像人,小時候活潑的模樣討人喜愛,曾一度變成流行寵物,小寶寶被迫與媽媽分開;而部分地區缺乏肉品來源,爲獲取足夠的食物,有些人會深入這些動物的家園尋找所謂的「叢林肉」;另外,土地開墾造成棲息地破碎化,居住地範圍越來越小等等,還有農業開墾、生物資源利用、非法盜獵、經濟開發與自然環境改變等種種問題,使這些和人類在非常相像的森林居民的數量漸漸減少。所幸近年野生動物保育意識擡頭,國際間漸漸透過交流合作與教育在地民衆來保護牠們,希望未來能夠恢復其在野外的生態。
「猿」與「猴」時常合稱「猿猴」,泛指許多靈長類動物,但其實牠們在遺傳演化上是不一樣的物種,最容易分辨的方式便是有沒有尾巴,猿類沒有尾巴。►►更多大貓熊怪異趣圖,包括臺北圓仔哦!
▼【影片】保育大使圓仔
基本資料(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金剛猩猩(Gorilla)英名:Western Lowland Gorilla學名:Gorilla gorilla棲息地:非洲森林保育等級:CR(Critically Endangered)極危食性: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嫩芽與果實爲主食;高地種有時會捕食小型哺乳類動物或吃鳥蛋。外觀特徵:體色差異從灰色到墨黑色;成年雄性的背部呈現銀白色;眼睛及耳朵小,鼻孔大;手掌巨大,身軀健壯結實。生活習性:棲息於森林中,自低地到海拔3千公尺的高山都可看見牠們的蹤跡;主要活動範圍在地面也善於爬樹,但是牠們不會游泳,甚至連很淺的溪流都不會涉水渡過。金剛猩猩爲羣居動物,一個族羣通常有2-37只個體,由一隻銀背的雄性成年個體擔任領導者;羣體的關係密切很穩定。
人猿 (Bornean Orangutan)學名:Pongo pygmaeus棲息地:亞洲熱帶雨林保育等級:EN(Endangered)瀕危食性:雜食性,以植物的莖、葉、嫩芽與果實爲主食;偶而捕捉小型哺乳類動物。外觀特徵:有着一身紅褐色的長毛、具有喉囊和大肚子,前肢較後肢長,手指和腳趾長而彎曲;雄性臉部具有肥大的肉盤。生活習性:人猿常棲息在樹上,在地面行動又和人類非常相似,所以英文名「Orangutan」,其實是來自於馬來語「Orang-utan」,意指是「森林的人」。人猿每天晚上會利用藤蔓、樹枝等架在樹岔間,再舖些樹葉築成簡單的窩,如果下雨便會搭一個屋頂或手握一片大葉子遮頭。
黑猩猩(Chimpanzee)學名:Pan troglodytes棲息地:非洲森林保育等級:EN(Endangered)瀕危食性:雜食性;果實佔60%,其他植物部份30%,10%爲動物;食用昆蟲以白蟻爲主,偶爾會捕食幼小的偶蹄動物、狒狒及猴子。外觀特徵:臉部爲黑色無毛須,眉脊隆起;頭部有毛髮,成年後略禿;幼年時的鼻子、耳朵、手掌及腳掌爲肉色,身體的膚色每一隻都不同,從淡棕色到暗黑色都有。生活習性:黑猩猩是羣居的動物,每羣約35只,由一隻成年雄性領導,就像一個部落,若有個體擅闖別羣的領域,有可能會被在邊界巡邏的黑猩猩攻擊。雙手靈巧,是使用工具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