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京族向海而生 講越南話嘛ㄟ通

大陸廣西京族地區流行一種特有的樂器「獨絃琴」,東興京族博物館館長蘇海珍在現場爲遊客們演奏。(朱紹聖攝)

「走進壯美廣西,探尋向海之美—2023年兩岸媒體人聯合採訪活動」日前前進地處中越邊境的大陸廣西東興市區,在東興京族博物館一探當地向海而生的少數民族「京族」歷史文化,及欣賞京族獨絃琴的表演。而京族語言與越南語相通,更是中越邊境文化往來的重要象徵。

歷史上京族有「安南」、「越族」等稱呼。據介紹,1958年5月,經大陸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爲「京族」,取「一心向北京」之意,而截至2022年7月,京族現有戶籍人口爲2萬9871人。

作爲中國大陸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主要分佈在廣西東興市江平鎮東南臨海的巫頭、山心、萬尾3個海島上,俗稱「京族三島」,在地理佈局上呈「品」字形分佈。

京族先民源於百越,其祖輩是明朝初年(西元16世紀初)因追蹤魚羣來到三島,此後便陸續定居下來。其中以劉、阮、黃、蘇、吳、武6姓人數最多,佔京族人口總數的6成以上。

京族靠海爲生,漁業生產是京族主要的生存方式,而「高蹺撈蝦」是京族古老而獨特的撈捕海蝦方式。同時,京族以海爲敬,信仰多神,在原始宗教基礎上結合了道教、佛教。

京族男女老少爲了紀念海神,形成了特有的傳統節日「哈節」,每年固定時間便穿着節日盛裝,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舉行迎神、祭神、唱哈和送神等活動,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值得注意的是,京族語言與越南語相通,其先祖們仿效漢字結構,經過改造、使用和演變,形成了京語化的方塊象形文字,名爲「喃字」或「字喃」,意即「南國的文字」,盛行至少10多個世紀,是研究京族語言文化的珍貴資料。

與此同時,京族地區流行一種特有的樂器「獨絃琴」,京語稱「旦匏」,亦稱「獨弦匏琴」,其歷史可追溯到殷商。同時,京族民歌調子約有30多種,傳統舞蹈則以哈節舞蹈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