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自貿片區「面海而生向海而興」 資料跑路代替人員跑腿

廈門鼓浪嶼燈火對岸的現代建築夜景晚霞的映襯下遙相輝映。(圖/新華社

本報訊用手機登陸APP,報關員憑藉一個帳號,就能辦理國際貿易所涉及的海關檢驗檢疫海事等35個部門的業務,「資料跑路」代替了「人員跑腿」,以前報關員視窗排長龍景象不見了。這是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平臺帶來的便利。這個自貿區設立之時上線口岸管理共用平臺,讓片區內船舶聯檢、跨境電商貨物報關等口岸核心業務均能實現「一個視窗、一次申報、一次辦結」。在這個平臺上,出口貨物的申報效率提升50%以上,通關申報時間由4個小時減至10分鐘;船舶口岸申報由原來的36小時縮短爲最快2.5小時,每艘船省掉了257頁的申報單證。廈門自貿試驗區電子口岸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軍告訴記者:「目前‘單一視窗’日單證處理量已經超過11萬票,直接服務企業5千多家」。 「單一視窗」是在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落地的133項創新舉措之一。自2015年4月掛牌設立以來,由兩岸貿易中心、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兩大功能區構成的廈門自貿片區,其依海而設、面海而生的地理方位,決定了它從設立之時起,就擔負起向海而興的改革任務:創新發展機制、提升開放水準,讓自貿區成爲改革創新的推進器、對外開放的新支點。在全國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加備案管理」的管理模式,減少和取消對外商投資准入限制;改革境外投資管理方式,專案審批時限由21天縮短至1天;率先實行城鄉土地利用、環保、海洋等空間規劃「多規合一」「一張藍圖繪到底」,整合騰出55平方公里用地指標,促使項目審批提速,社會資本投資項目的審批時間從原來的平均253天,壓縮到150天……創新與開放釋放發展的紅利,帶來產業的聚集,新業態蓬勃興起。利用自貿區保稅政策優勢,廈門正發力打造區域性融資租賃集聚區。今年4月,平強工程機械租賃有限公司在廈門自貿片區成立,不到一個月時間,首批價值5000萬元的工程機械設備已經投入基建市場,服務於廈門地鐵建設等重點項目。這家企業還計劃年內投2億元入租賃市場,服務「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工程建設。飛機租賃業也形成「拳頭特色」,兩年來,廈門自貿片區已累計完成43架、44億美元的飛機租賃業務,成爲全國第三大飛機融資租賃聚集區。目前,廈門片區已有227家融資租賃企業、註冊資本353億元。

目前國際貿易、航空維修、融資租賃、航運物流、創新創業、文化旅遊、高端製造等七大功能性產業已在廈門自貿片區初具規模。廈門自貿片區掛牌兩年多,到今年7月底片區累計新增企業2.8萬家,新增註冊資本4737多億元。(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