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足協裁判部考慮建立裁判工作對外發布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公兵吳書光)隨着中超半決賽首回合28日開賽本賽季中超聯賽即將收官。在三個多月時間裡,聯賽總體運行平穩,防疫措施得當,不過涉及多名裁判爭議判罰還是成了話題中心。

中國足協裁判部人士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裁判工作的確有待改進,未來將大力培養本土裁判,完善選材機制統一判罰尺度,擬建立裁判工作對外發布機制。

疫情下的挑戰

受疫情影響,2020賽季中超以賽會制形式舉辦,賽程壓縮,給裁判執法工作帶來挑戰。

該人士說,挑戰表現爲:一是裁判沒有條件進行系統訓練培訓,從疫情暴發到中超開賽,基本所有裁判連訓練場地無法保證,都是靠在家訓練保持身體狀態。從去年聯賽結束到今年7月末開賽,8個多月沒有比賽鍛鍊機會。絕大多數中超裁判不是職業裁判,都是在本職工作之外利用業餘時間從事裁判工作。二是由於疫情沒法聘請歐美高水平裁判來華執法關鍵比賽,加上賽程壓縮,球隊對每一場比賽結果都格外重視,尤其是第二階段採用雙回合淘汰賽制,更是給裁判執法帶來很大挑戰。三是近年來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每年都對《足球競賽規則》進行較大改動,各國聯賽在實施新規則時都遇到困難和爭議,就連英超意甲也面臨俱樂部和社會對裁判工作的質疑。

該人士表示,必須承認,由於各種原因,中國足球裁判整體業務水平距離世界和亞洲先進水平尚有差距。

爭議判罰處理機制

據介紹,對球隊和社會反響較大的判罰,中國足協的評議步驟如下:一是對沒影響得失分的判罰,一般由當值裁判監督組織裁判組進行內部評議,形成一致意見後在賽區大組總結時進行分析說明。二是對影響得失分且外界反響較大的判罰,裁判監督先組織裁判組進行內部總結,彙報給協會裁判部,後者再組織賽區所有裁判監督進行評議,如果裁判判罰依據充分、事實清楚,則一般無須提交足協裁判評議組。如果內部意見不統一,且社會反響很大,則在裁判部組織下,將爭議視頻提交足協裁判評議組做最終認定,評議組由退役的前國際級、國家級裁判組成,具有豐富實踐能力和理論基礎。

在上述機制下,針對魯能和華夏爭冠排名賽首回合,魯能球員費萊尼進球被吹無效的判罰,評議組給出的結論是——錯判。

裁判部人士說:“當值裁判當時在兩個球員身後,看到費萊尼跳起來有一個壓人動作鳴哨,但沒想到球進了。按照規則,鳴哨後再進球VAR無法介入。評議組認爲費萊尼的動作屬合理範疇,這是一個錯判。”

另據介紹,每一場比賽主裁判與助理裁判、VAR的音視頻對話會存儲在雲端,可隨時調取。對錯漏判的內部處罰包括停哨1至3場、4至8場、降級、取消裁判資格等。

統一判罰尺度 鼓勵合理對抗

針對被廣爲詬病的判罰尺度不統一問題,裁判部人士說,目前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每個人對新規則、這項運動的理解不盡相同。足協會盡可能消除差異,比如一名裁判上下半場尺度要統一、主裁判和VAR尺度要統一等。

足球是一項對抗性運動,即便在罰球區國際足聯對因爭搶球產生的輕微身體接觸也是允許的,而在中超賽場,一些正常對抗動作也被吹罰

該人士說,中超裁判吹罰過嚴的原因在於:包括裁判在內,中國足球界對合理對抗認知不足;足球環境使然,往往一有身體接觸,就會有運動員、球隊對裁判施加壓力,久而久之,個別裁判養成一有身體接觸就吹哨的習慣,即所謂的“安全哨”。

他表示,將加強裁判對合理對抗的認知,也需要足球環境的改變,需要運動員、教練員正確理解何爲“合理身體對抗”。

擬建立裁判工作對外發布機制

按照行規,爭議判罰評議過程和裁判內部處罰結果不對外公佈。但裁判部人士說,考慮到球迷訴求、媒體呼聲,中國足協擬建立裁判工作對外發布機制,定期把社會廣泛關注的裁判判罰問題,從技術層面對外適當發佈,增強外界對裁判工作的認識。考慮到維護裁判威信,不會公佈所有細節,這也是對國際足聯相關規定的遵守。

此外,中國足協今天與國際足聯做了溝通,後者也面對引進VAR後帶來的困擾,英超已要求對“體毛越位”進行修訂。國際足聯近期將舉行關於各國聯賽出現的爭議課題的線上技術交流會,未來還將派裁判專家來華共同探討。

加大本土裁判培養 完善職業裁判制度

該人士說,中國優秀的足球裁判屈指可數,培養力度亟待加強。一是中國足協擬成立裁判學院,使培訓更加系統化,挖掘更多年輕裁判;二是聘請更多高水平講師授課;三是完善選材機制,性格、判斷力理解力等都是選材重要因素;四是多給本土裁判執法機會。近年來多次邀請外裁,不僅成本高,且使得本土裁判缺乏鍛鍊機會。對於本土裁判尤其年輕裁判要敢用、善用。優秀裁判的成長需要學習、實踐甚至挫折,社會各界需要理解這個過程。

2019年,中超實施職業裁判制度,而今年只有張雷一人以職業裁判身份執裁。裁判部人士說,職業裁判制度仍將是趨勢,未來成立的職業聯賽理事會將負責裁判事務,屆時或將擴大職業裁判隊伍、完善職業裁判制度。